8.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石油而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39-1945年,是世界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破坏性最强的全球性战争。交战双方是以中国、法国、英国、苏联及美国等为主组成的同盟国军事联盟,以及以纳粹德国、大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等为主的军国主义国家组成的轴心国集团。战争进展到最高潮时,全球有61个国家参战,有19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战火遍及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五大洲;交战双方同时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开战斗。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结束。

韩立华在《能源博弈大战》一书中写道:如果说,石油决定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负,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石油而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始终将夺取石油资源作为其重要的战略目标。1939年,德军以闪电战占领波兰。1940年春天,德军扫平挪威、法国等国家,其首要任务就是掠夺这些国家的石油资源,增加其石油储备。1942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军全线出击,进攻苏联,其重要的战略任务是要夺取高加索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并由此打通通往中东地区的通道,占领伊朗和伊拉克,控制海湾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满足其战争机器的需要。更伟大的胜利发生在斯大林格勒。如果能够打下斯大林格勒,德国人就能切断苏联的外高加索石油供应。但是德国人败了,德国的机械化部队因为没有足够的燃油给养而功亏一篑,失去石油供应成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得不投降的重要原因。

石油不仅是德国人发动战争的目的,更是日本人发动战争的主要原因。在东亚,日本为了解决其日益加剧的石油危机,悍然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侵占了东南亚产油基地。战争期间,日本从东南亚掠夺了大量的石油。由于美国对日本的石油禁运,迫使只剩下最后3个月石油储备的日本不得不孤注一掷地偷袭珍珠港。之所以说孤注一掷,是因为日本联合舰队往返珍珠港所耗费的汽油相当于日本海军平时一年的用油量。结果是日本赢了珍珠港,却输掉了整个战争。因为日军在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同时,忘了摧毁瓦胡岛上美国太平洋舰队的450万桶燃油。最后还是美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激烈争夺苏联的高加索(尤其是巴库油田),争夺罗马尼亚和印度尼西亚油田,猛烈破坏对方的石油运输线,一方面是为了让自己获得可靠、充分的石油,确保机械化部队发挥威力;另一方面是为了摧毁敌方的石油补给,让对方的坦克、飞机陷入瘫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几场局部战争,同样散发着浓烈的石油味道。如1982年4月至6月英阿在南大西洋马尔维纳斯群岛开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争夺马岛附近海域丰富的石油资源。而打了50多年的中东阿以战争之所以至今看不到尽头,一方面是因为有丰富的石油给阿拉伯国家做后盾;另一方面是美国为了争夺和控制海湾石油而坚决支持以色列,因为中东地区的打打停停最有利于美国在中东的存在,也最符合美国在海湾地区的石油战略利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色列建国获得更为实质性的进展,1947年的联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181号决议,成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至此,阿以冲突延绵至今。

一般史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破了以维持欧洲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政治格局,而苏联与美国经此大战迅速崛起。《雅尔塔协定》即为这两个超级大国按“大国治理”模式划定各自势力范围的关键文件,欧洲、亚洲的东亚与东南亚——“东西方”,“各归其位”。但是,《二十世纪中东史》指出:“在全球范围内,唯有东西方之间的中东尚在两大阵营的势力范围之外,因而,双方在中东的争夺也就更加激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