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儿童的生命比做成长中的一颗树,其树根是由“三个支点”组成。每一“支点”代表一种“性”,即“天性、心性、个性”。每一个支点的根扎得是否稳固,吸收的养分是否充分,成长的速度是否均衡,都关乎树命的昌盛与繁茂。因此,我们提倡幼儿教育要天性、心性、个性齐头并进地植根于生命的基底,即让幼儿的天性得到葆有,心性得到纯洁,个性得到尊重。幼儿教育只有这样去打基础,幼儿生命中的天性才能自然纯正,心性才能敏锐明利,个性才能和谐健康,生命状态才能平衡。
2 只有“三性并茂”,生命才能昌盛。
我们提倡幼儿教育要“三性并茂”,不仅强调天性、心性、个性的“木桶效应”,即组成木桶的每块板都不能短,更强调“三性”的本质是“和谐”。人之所以为人,不仅在于拥有了第一重的自然生命,更是因为还有着第二重的精神生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人的独特生命 。“三性并茂”的理念,就是要把幼儿的自然天性(自然生命)、内在心性(精神生命)及独特个性(独特生命)结合在一起。只有这三者相互和谐,人的生命才是完整的、健康的。因此,幼教工作者都应该去理解人生命的本质,让孩子的生命洒满智慧的阳光。
3 只有“三性并茂”,人性才能和谐统一。
如上所述,“三性”是幼儿教育的“基底石”。其中天性是“灵光之石”。古代的老子就很重视天性,他认为只有理解生命本性或天性、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悟道的圣人。幼教工作者应该当好“生命起点的工程师”,去葆有幼儿天性的灵光。心性是“阳光之石”。幼儿的心灵之光不仅要灿烂、晶莹,而且内心世界的品质还要积极、向上与高尚。只有幼儿的精神世界是有目标、有价值方向的世界,他们才能品高德重,才能敦品爱学。我们常说要让孩子养成高尚的品德,却不知道,应该教给孩子的并非是某种品德,而是一种心性,即是通过内心的不断自我改进、完善,从而形成生命中所有美德的自我监控与调节能力。而个性,则是“大理之石”。幼儿在获得前两者的同时,一个独特的、纯洁的、坚强的、个性的生命也就表现出来了。个性可以让幼儿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天性与心性,即让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归统于人性生存与发展的主题,最终实现个性的完善与和谐。因此说,只有将这“三性”统一在“并茂”的教育理念下,幼儿教育才能使人性变得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