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圣贤书所为何事(1)

学而优则仕,再加上上京赴考等故事充斥于古今各种戏曲小说,读书是为了科举功名的观念似乎牢不可破。

其实,为了出将入相而读书的,固然很多,但是,在许多破山沟的乡村学塾里“天地玄黄喊一年”的,若说都以争取功名为目标,未免太过。

穷人读书有自己的作用,若果其家世代书香,只是贫穷,那么这种穷孩子坚持读书,主要的动力仍然是出人头地,例如夏衍、鲁迅夏衍是戏剧家,五四新文学运动活跃分子。虽然父死家贫,但母亲仍要他读书,继承书香门第之风。鲁迅是著名文学家,以小说及杂文见长。本是书香世代,因为祖父科场案而家贫破落,典当维生。等。至于历代都是凉籍,没有功名的农民,若家境还可以,以耕读传家为家风,目的无非是稍知诗书,明白事理,承继且耕且读的传统,做个纯朴的农民,生长于广西的李宗仁说,他的母亲念几句“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之类的话,亦只是一种惯用的奖励语。李宗仁《李宗仁回忆录》页17。李宗仁家乡在广西已属于文风盛的地方,李氏也以耕读传家为家训。

至于家里贫困,从来没有读书人的,读书就不免有当前实用的作用。

首先是自保,唐弢的祖上出身农民,几代不识字,父因不识字吃过大亏,受人欺侮。和人打了一架,一心支持孩子上学,卖田典屋,在所不惜,只要唐弢说某本书有用,即使手无分文,也要千方百计满足,免得失去求知机会。这种学文化,大有防身自卫的意思。不过那时对于文化的概念,尤其在乡间,似乎很笼统,只要能做文章就行,至于文章的内容无人过问。《文化界名人自述》页227—228。唐弢是作家,写散文及杂文。

其次,穷人读书也有实用的目的。多识几个字,可以写字条,记记账。齐白石的母亲靠收集掉下来的稻谷,供八岁的齐白石上学,“有了这么一点挂数书的书底子,将来扶犁掌耙,也就算个好的掌作了”,所指望的本来并不多。而且因为三餐不继,孩子太花时间在读书上,家庭就少了个帮手。齐白石的祖父母、父母对他都视如无价宝,祖父把所读的三百多字尽全力传授给这个长孙。然而,当齐白石读到忘了捡柴时,祖母却心急如焚,对他说:“你母亲生了你,我有了长孙了,真把你看作夜明珠,无价宝似的。以为我们家,从此田里地里,多了个好掌作……你小时多病,我和你母亲急成什么样子!求神拜佛,烧香磕头,哪一种苦没有受过!现在你能砍柴了,家里等着烧用,你却天天只管写字,俗语说得好:三日风,四日雨,哪见文章锅里煮?明天要是没有米吃,阿芝(齐白石乳名),你看怎么办?难道说,你捧一本书,或是拿着一支笔,就能饱了肚子吗?可惜你生下来的时候,走错了人家!”

这是一篇情辞恳切的劝词。眼前急务是生计,所谓科举登第、金榜题名,未免飘渺一点。

另一方面,不愁生活的人家也并不是只惦念着功名。蒋廷黻、包天笑、蒋梦麟都各有反映。蒋廷黻认为,并不是每个家长都希望子弟受完初级教育之后,升入更高的学堂。例如他小时附读于赵姓大地主的私塾,这位赵先生虽然设立私塾,但认为花钱念书没有意义,读书过多浪费金钱和时间,他只打算让子女读点书,并不指望他们循科举之途光宗耀祖。不过,蒋廷黻认为赵先生并非无意争取社会地位,只是他的方法不同,他盖阔气的房子就是地位的表示。       不过,从家族前途考虑,像赵财主这种有经济能力而绝意功名的家庭,相对较少。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