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十分重视蒙学书

蒙学书顾名思义,是一种幼儿读物,近于今日的幼儿园或小学课本,但这种小书却常有出自大家之手。据传李斯作《仓颉篇》、扬雄作《训纂篇》、班固作《训纂篇》续编,都是秦汉时的蒙学书,唐代有传虞世南作《兔园册》,宋代有朱熹作《小学》、有传王应麟作《三字经》,明代有吕坤作《续小儿语》。上述这些都是鼎鼎大名的学者,而乐于从事童书撰写,反映蒙学的受重视程度。以近代来说,也有罗泽南作《小学韵语》、章太炎重订《三字经》。李斯是秦丞相,扬雄是汉代大文学家,班固是《汉书》的作者,虞世南是唐初名臣、名书法家,官至秘书监,朱熹是理学大家(《小学》是一本有关伦理、教化、处世的浅显读物)。王应麟是宋进士,官至礼部尚书,以博学闻名,吕坤是明代进士、思想家,罗泽南是对抗太平天国的湘军名将,章太炎乃近代名学者。《兔园册》作者一说是杜嗣先,杜是奉唐太宗子蒋王恽之命而编写的。此外,还有明学者方孝儒写过蒙学书,《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编过《日用杂字》等等。甚至近代出版教科书最负盛名的商务印书馆,它编写的第一套小学教科书也是由翰林资格的蔡元培、张元济等编的,一字一字推敲,极之慎重,这都是中国重视童书的老传统影响。似乎重视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都很重视蒙学书。

由清末民初的传记看,当时的中国是一个缺乏儿童书的国度,黄炎培说:“那时没有小人书,好的少年读物没有,有的是《玉历传钞》一类,画着玉皇大帝、阎罗王。”黄炎培《八十年来》页9。黄炎培是革命党人、教育家、政治家。中国很早就有儿童故事书,有些还有精美的插图,但多作为蒙学书,以教育为目的,故事有我们熟悉的廿四孝、匡衡凿壁、司马光破瓮救人等等。小孩子和成年人同样阅读全本的《三国演义》冰心七岁左右,就反复地看《三国演义》和《聊斋志异》,把生字都猜出意义来。见《文化界名人自述》页161之《童年杂忆》。,另一方面却有大批知识分子在编极好的儿童教科书。中国人还很早就了解到图像的教育意义,故宫博物院藏有清代大臣编给皇子读的课本,有连环画的孔子圣迹故事。中国在“十六世纪四十年代就有插图相当精美的儿童故事书,比西洋同类书籍早了一个世纪左右; 今天所见所知的蒙书,品种之多,某些本子编写方法的巧妙,插图刻印的精工,也都大有可观”。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的优点和缺点》页56。十六世纪四十年代即明嘉靖(1522—1566)时,嘉靖本《日记故事》已有插图,是世界上第一本有插图的儿童故事书。见李国钧文。至于看图识字(当时叫做对相)的认字课本,更早到十三世纪南宋晚期,比西方早四百年。见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页187—188,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我们现代讲求幼儿心理,其实古人也有注意这方面的。明代学者吕坤,受父命编《续小儿语》,他写成后,找小朋友来试读,发现他们读时昏昏欲睡,读他父亲作的《小儿语》,因为和他们自己的话接近,就很高兴,在序中就说:拂逆小儿所好,而强迫他们读他们所不知的,沉闷自是必然。他认为不必理文还是俗,总之小儿讲他们的说话就可以了。《小儿语》是用白话写成的韵语蒙学书,文句浅白,如“一切行动,都要安详,十差九错,只为慌张”。在使用白话作蒙学书上,《小儿语》有创新性。作者吕得胜很重视童蒙教育,再三要身为进士、大学者的儿子继续他的工作。

读书人殚精竭虑编写蒙学读本,其中用心,值得了解。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