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规则

在很多外行人眼里,做广告几乎和到处拉业务、街头派发劣质宣传品等同,二三线城市的老百姓尤其是这种印象。我曾在十年前看过某部描写广告行业的电视剧,里面的所谓广告人都是一群业务员,他们的工作就是到处去拉广告。这也没办法,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恢复广告业以来,就给老百姓留下了这种印象,到今天都没有多大改观。

不过在广告行业迅猛发展而且越来越专业的今天,仅仅靠雇一帮业务员扫大街“拉广告”的原始方式,已无法解决一家广告公司的生意与发展了。

近几年业内关于广告不好做,利润太低,做得太累等抱怨愈来愈多。一些广告公司开始放弃传统业务,拓展新的领域;一些广告老鸟也纷纷改弦更张,跳到其他行业。透视这种现象,当今的广告行业真的很成熟以至于已没有发展空间了吗?

大上周几个朋友聚会,一个目前自己做公司的哥们儿和我闲聊时忽然问我:广告行业有自己的规则和标准吗?如何去衡量一个广告的好与坏呢?

我一下子有些语塞。是啊,谁来衡量广告呢?广告协会?广告公司自己?客户?媒体?广告受众?还是其他什么?广告是科学还是艺术?如果是科学就应该有可以用数字量化的关于创意、设计、文案的标准,可是至今也没见过有这样的东西。如果广告是艺术,广告公司、客户、受众、媒体谁来确定它们的艺术价值,谁的鉴赏和认可才是最权威、最准确的?如果广告是服务,那它的服务对象是客户还是消费者?广告是给客户做的,可是广告最终却要让消费者看到,到底该使谁满意?客户满意的,消费者未必买账;可是能让消费者掏钱的,广告公司和客户也许不屑甚至没有做到。如果广告不是科学不是艺术也不是服务,那它到底是什么?

哥们儿说,他的一个朋友前些天向他咨询如何做地产广告,那朋友虽然从来没有做过广告这行,可他合同却签了。哥们儿觉得很疑惑,像他对地产广告这么专业的人拿一个项目都很费劲,他的朋友什么都不懂却靠关系轻松搞定。客户信赖的是专业还是关系?难道这就是行业规则?

我说:也许这就是我们的机会,所谓乱世出英雄。也许有一天我们的广告行业会成熟得和现今欧美一样,也许再过十年又会冒出什么新的规则呢。

2008年3月18日

江湖论剑 广告花园的蚯蚓

王海涛 极简广告公司创意总监

 广告行业如同一个大花园,这里是五彩缤纷的秀场,是争奇斗艳的竞技场。对于这座花园,黄大给我的感受如同蚯蚓(兄弟,别怪我这样形容,虽然你不够帅,但我是真的很欣赏你),当众人注目、花团锦簇之时,他用他从业生活的点滴纪录,引领我们深入感知这个花园的深处那种不同于花香的从土壤中散发出的生命气息,一种深厚凝醇的回味。

说黄大如蚯蚓,因为他不是那种花园中的娇花艳草,根死于一个位置;也不是过客般的蜜蜂蝴蝶,索取过后扭头就走。数十载的从业生涯,黄大游走过这个花园的角角落落,Creative、Account、Marketing;平面、影视、广播、网络、活动、公关,等等。他涉足之广,花园之中鲜有人及。而这一切的经历来自于他那蚯蚓般顽强的职业生命力,他不断用泥土磨砺身心,开拓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即使遭受重创,依然能够完美再生。

还说黄大如蚯蚓,因为他能挖,挖得很深很透彻。我认识黄大十年有余,但做同事在2009年才有缘分。在十年断断续续的交流中,我发现,黄大在我们大部分的创意人还纠缠于创意与执行的时候,他已经跳出来审视,在创意之上看到市场,市场背后看着生活。特别是合作期间,从他的职业操作中,我看到了一种“实”,能够发现根本并解决问题的“实”,没有那种自己爽的创意,只有信息传播的实效解决方案,让人佩服。

黄大耕耘在这个花园里,辛勤地付出,淡泊地索取,享受其中生活,而不图功名利禄。他用博客传达他的感悟,一做就是五年,这点我实在敬仰。我也写过几天微博,可我这人实在没有定力,不到半个月就坚持不下去了。当我看到黄大五年来数百万字的博文,将近二百万的点击,我震撼了。这就是恒心呀!

黄大的热心肠也同样令我感慨,这些年来帮公司找人、帮人推荐工作的红娘好事做了数百件之多。有时我总说他:你简直就是行业的义务猎头,让我们总是在需要人或者找工作时第一个想到你。而他的回答总是:这不都是朋友帮忙吗。正是这样,他用他的行动,赋予土壤以生机,给我们的花园带来活力。

黄大的这本书是他的真实写照,无空泛大道理,纯广告职场生活剖习,可供同业参考,可做新人攻略,可让老辈回味。带我们同赏花园而视角不同,呈现给你广告行业的更深层韵味。感谢黄大为我们这代广告人留下了这些记忆。

PS:最后再说一句,我这种ART出身的人给COPY写感言,总有一种李逵面前耍大斧的感觉,如果诸位想要体会COPY的文字力量——读这本书,有震撼无遗憾。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