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 年:40 斤粮票一条人命
1964—1965 年全国展开“四清运动”(中央文件的正式名称是“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按照毛主席“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指示,由上级党政机关派出许多“四清”工作组,到各地基层清查“四不清”问题。
据《党史文汇》中“中央工作团贵阳社教亲历”文章中记录:在贵州省,“四清”工作组调查贵阳市花溪区公安分局阶级斗争动向的重点:
一个看守所所长有受贿行为——收取过犯人家属赠送的粮票。工作组成员回忆:“在重点突破中,大家都抓住重点不放,力求扩大战果……”
原来这看守所所长是个苗族人,35 岁才结婚成家。和妻子婚后5 年内,生下3 个女儿。那时国家规定5 岁以下的城镇未成年人的口粮每月只有7—8 斤,哪里够吃呢?所以个个饿得面黄肌瘦。他是可怜孩子们实在饿得不行,才接受了犯人家属赠送的粮票,先后一共40 斤。但是这40 斤粮票的问题被上纲上线到丧失阶级立场、路线斗争严重错误的高度。工作组责令他老实交代!看守所所长吓坏了,于1963 年3 月初的一个深夜,在一间空囚室门后上吊身亡。
那时自杀被看做是“自绝于党、自绝于人民”的反革命罪行。看守所所长的遗体被一把火烧化。可怜他那无工作、无经济来源的寡妻,带着3 个幼女,挤住在一间10 平方米的低矮茅屋里,依靠左邻右舍的施舍,苦苦煎熬着……
农民向城镇换取粮票
如前所述,除了布票以外的许多票证,都是按照城镇户口发放的。那么广大农村怎么办呢?如果说,几万万农民的粮食、油料、蔬菜等,基本上依靠他们自己生产,那么其他生活用品如何购置呢?
人民政府早就制订了相关政策:收购农产品的部门,对于超过公家收购指标的,给予“奖励票证”。根据一些收藏家提供的藏品,有收购农牧产品奖售粮票、收购杏仁专用粮票等、出售粮食奖售食糖专用票、收购特种物资奖励布票,但是奖励的数量很有限。
粮票,有时甚至比钞票还要贵重。有的农民粮食不够吃,就拿家禽蛋品到市上交易,不收钞票要粮票,1963 年,一般用1 斤鸡蛋换3 斤粮票。
1963—1973 年间,有些农村按照养猪户每收购2 公斤生猪(毛重)奖售粮食0.5 公斤,一条100 公斤的生猪奖励25 公斤粮票。
但这些都不是摆脱困境的真正办法。
我国40 年来的粮票是指令性计划经济的产物。实践经验表明,指令性计划经济跟物资短缺具有必然联系。我国粮票政策也是在这种短缺制约下的无奈的产物。粮食太少了,只能平均分配,一个人多吃了,其他人就不够吃了,只能限量供应。其实指令性计划体制下的中国不仅使用粮票,还使用油票、肉票、布票、购货本,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