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一个翩然来临的当责时代(2)

如果,你要把这段话译成英文,那么这里的“负责任”是要译成“accountability”,而不是习知的“responsibility”。郭台铭又继续提到:要不断提高各阶层干部“负责任”的意识及能力,让干部“能自始至终负责任地完成过程。”他认为“负责任”是管理的灵魂。这中间所谈论的,其实都是“当责”。

2006年6月,郭台铭提出鸿海接班人的三条件:品德、责任感与有意愿工作。其中第二点的“责任感”,揆诸郭董之前众多论点,此“责任感”当是本文所述之“当责”。

最后,要分享的是作者10余年来在企业界应用“当责”,并专心研究国内、外“当责”有关众多论著后,于最近几年来在美国硅谷、新加坡、日本与中国台湾科学园区、工业区、研究机构、大学、政府机构乃至传统产业中几十场有关“当责”演讲会与研讨会的心得及顾问工作经验。

? 绝大部分参加者都是第一次接触并理清所谓当责(“accountability”)的概念—— 一直都没有适当中文译名出现,英文开始念时有些不顺,越念才越顺—— 研讨心得中每每表示深具“震撼性”,也共鸣了许多管理者与专业人的心灵。

? “当责”观念尖锐面对华人传统文化,但每场研讨会后评估的接受度与可应用性多高高在90%以上—— 显示在华人管理世界中也普受接纳与欢迎。

? “当责”其实不是外来文化—— “原来这就是当责,这正是我原来想说、想做的;但没想这么透彻,这么精准,也没做得那么坚持。”

? “当责”立论清晰、切中时弊,精确定义一些模糊与争议的地方,能唤醒有心人、管理者与领导人的原知与勇气,精准指出努力与坚持,或不必坚持的角度与方向。

? 最受欢迎的议题如下所列。

? “当责”的真义、层次、运作环境、应用工具。

? “当责”如何推动专案、提升执行力、厘清角色责任、改善授权授责状况、增进团队默契、提升领导力。

? 如何训练部属与自己负起“当责”,交出成果!

? 更多的企业应用实例。

? 如何形成“当责”的企业文化。

? 许多类似感想如:“当责”能“重新定位自己,突破以往格局,工作视野变广”。

? 会后常讨论的是:希望我老板、同事、部属都知道,不让自己成为孤军、孤岛或孤鸟;如何推广至全体同仁,相互砥砺,并落实为公司文化。

这些感想与意见催生了这本书,这本书也将这些受欢迎、被需求的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对策。

据称,英文单词“accountable”(当责)第一次有正式记录的使用,可远溯自西元1688年,当时英皇詹姆斯二世(King James Ⅱ)对他的人说:“我为我公开且自愿所做的或所说的所有事,承担‘当责’。”(“I am accountable for all things that I openly and voluntarily do or say.”)君无戏言,当真掷地有声。

20世纪50年代,通用汽车强化了“当责”概念在企业现场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进一步的“当责”应用工具,如RACI、QQT/R也逐渐发展出来;20世纪90年代是“当责”论述与应用风起云涌的年代;其时也,管理顾问、专家学者、企业经营者乃至非营利机构及政府机关,共同努力扭转“当责”的负面形象,推动“当责”积极应用于厘清责任与角色、经营专案、提高执行力与领导力,甚至达于“社会当责”的应用层次了。

这是第一本精论“当责”概念、原理、架构及应用的中文书,希望的是:让我们一起在华人世界里,也迎接“当责”时代的来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