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万大学毕业生的最后一战(1)

四年光阴转瞬即逝,宁静的校园在照片中即将定格为美好的回忆。校园内外,就业决战的号角已吹响,一场激烈的“战斗”摆在眼前—— 昔日的同窗今朝成为求职战场上的竞争对手,而你如同四年前高考时一样,已做好了准备,只等放手一搏。

即将面对就业的你,也许在心中早已勾画好了未来。然而,你可否知道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将要面临的又是何等严峻的求职考验呢?你又该怎样做好充分的规划和准备,成功跨越就业难关?

就业难并非危言耸听,有数字为凭,如表1-1所示。

据教育部最新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60万人,比2010年增加29万人,在2010—2015年的“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07万人,2001和2002年分别为114万和145万人。2003年,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200万人,之后平均每年都要增长五六十万人,2009年首次突破600万人,2010年则增至630万人,是本世纪初毕业生规模的6倍。在2011年初召开的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上,人保部门表示,力争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水平基本稳定,确保就业人数继续增加。但考虑到毕业生的就业单位的层次和毕业生群体庞大的现实,实现这样的目标有一定的难度。在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的同时,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企业“招工难”与劳动者“就业难”问题并存,正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的现实表现。即使高校毕业生大部分可在离校后半年至一年内实现就业,但就业质量仍有待提高,大学生就业观念与现实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部分专业和一些特殊群体是就业的难点。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