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9月的一天,罗成忽然得到了一个消息:上市公司深锦兴A(后更名为亿安科技,现为ST宝利来)正在寻找买家,并声称正积极寻求重组。嗅觉敏锐的罗、张两人立即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只非常适合坐庄的股票,他们“做大事”的机会到来了。为了搞清楚这家公司的真实情况,罗成和张大伟亲自前往考察,得到的结果让他们振奋不已。
深锦兴A由深圳市锦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锦兴)发行。这家企业由深圳外贸集团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发起组建,1992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深交所)挂牌上市。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外贸企业的效益非常好,股票自然一荣俱荣。然而受体制限制,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便开始走下坡路。此时,由于参与上市公司配股,母公司连本带利竟然亏了几千万元,这让粮油公司非常痛苦。作为国企,它必须完成上级的考核指标,同时又要达到上市公司这边的指标,否则便会面临退市的危险。在那个资本运作之风尚未兴起的年代,食古不化的国有企业领导们便感觉到,这个上市公司已经成为包袱,不但不能赚钱,反而还要不断配股分红,把母公司的资产一点点分掉。最终,母公司打定主意,只要找到合适的买家,就将上市公司卖出去。
在打出转让的招牌后,先后有几家公司上门问价,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由于经营不善,母公司的资金状况出现大滑坡。据当时深锦兴的员工回忆,公司在房地产上亏了钱,以至于“连股权谈判时的定金都用掉了,没办法,只能用股权顶账”。1996年,山穷水尽的母公司甚至给政府打了一个报告,希望政府能够出面接手,挽救上市公司。
公司亏损至此,上市公司的股价自然也不会好。从1996年开始,深锦兴A的每股收益为ㄔ蛔什找媛饰;到了1998年,企业的亏损已经无法遏制,每股收益为ㄔ蛔什找媛饰,沦为纯粹的垃圾股,彻底失去了在资本市场上圈钱的“配股资格”。一个令罗成和张大伟更加欣喜若狂的状况是,深锦兴A的流通盘竟然只有3 500多万股,加上已经放出的重组消息,又为人们提供了无穷的想象空间。事实上,就在罗成他们考察深锦兴A的同时,这只股票已经从每股元的价位静悄悄地开始上涨。到正式收购时,亿安不费一枪一弹,深锦兴A的股价就已经翻了一番,这无疑帮了罗成的大忙。
流通盘小,市值不高,经营业绩糟糕,持股的国有企业对其失去兴趣,拥有题材炒作的想象空间。对于真正的投资者而言,这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投资对象,可是,当罗成等人决意坐庄操控股价的时候,这只垃圾股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亿安收购深锦兴并从事股价操纵自然需要大笔的资金,这对于本来就缺钱的亿安来说无疑很困难。作为亿安的代表人物,罗成自然不可能在这个当口出去四处借钱,于是,第三号人物郑伟便在这个时候出场了。
郑伟是北京人,与罗成是旧时好友,他自下海以来始终在金融圈里厮混,兴风作浪之余,很是积累了一些关系。在亿安开始物色借壳上市的目标时,他恰好是广东金易投资顾问公司的操纵者。当罗成找到他后,郑伟立刻对坐庄深锦兴A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很快,他就拿出了8 000万元的自有资金投入参与此事。不过,只靠这些钱来操纵股票,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于是,郑伟和罗成之间又达成了一个私人协议:由郑伟负责找钱来买公司的股票,再把这些用借款买来的股票授权给张大伟麾下的操盘手团队来控制。双方联合坐庄,共享利润。
直到今天,我们都没能找到这份协议的文本,但从日后的整个坐庄过程上看,罗成、郑伟等人的确按照这样的分工各司其职。其中,郑伟为了有更多的法人资格用来融资,先后在1999年4月、8月和9月分别注册成立了6家投资公司。这些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不是罗成的司机,就是罗成的侄女。如此一来,从融资工具到操盘团队,整个庄家组合自然悉数在罗成等人的控制当中。
1999年3月2日,亿安最终与国有控股方达成协议,由成立于1998年10月13日的亿安科技发展控股有限公司 ① 收购深锦兴的股权,成为深锦兴的第一大股东。公司的经营范围也由房地产相应地变更为电子通信、数码科技、网络工程、生物工程等产品的开发和产销。1999年8月,经深圳市工商局批准,深锦兴正式更名为广东亿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由罗成担任董事长,张大伟担任总经理,其在股市上发行的股票称为“亿安科技”。
在当时的投资者看来,这场收购实在是平淡无奇。虽然深锦兴的新东家亿安科技提供了一些新鲜的题材,深锦兴看上去也像是要有一番作为的样子,但就当时的股市大环境而言,两年前的暴跌行情还影响着沪深两市,实在让人看不到一丝由熊转牛的希望。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暂时的,很快我们就将见识到,在一群有勇气、有眼光、有智慧的资本天才的操纵下,中国股市最惊心动魄的一场游戏即将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