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欲望与智慧的圣典(1)

在金赛和海蒂惊世骇俗的性学报告出现之前,就有不胜枚举的性学专著在东方和西方问世。其中,以古印度的《印度爱经》、古波斯的《波斯爱经》及古代中国的《素女经》最为著名,均对后世性学领域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印度爱经》更被称为世界范围内的性爱圣典,后世对印度文化的探究和考察,几乎都难以回避这部皇皇巨著。

《印度爱经》(又名《筏蹉衍那的爱经》或《关于爱的格言》)为古印度学者筏蹉衍那所著。从后来出现的同类书籍及其作者表述来看,几乎所有人都把筏蹉衍那的这本“爱经”当成印度两性文学的开山之作。关于作者的生平,仅能从旁证中推断他生活于公元1世纪到6世纪之间。甚至有学者指出,他的真名叫莫拉那迦,筏蹉衍那不过是他的家族姓氏。

今天看来,《印度爱经》的文献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性爱指导意义。比如,书中对古印度各个地区不同种群的女人在两性生活中的表现,都有较详尽的介绍,这对民俗学家了解湮灭在历史中的神秘习俗有着具体的帮助。而作者对性虐所表现出的厌恶(本书列举了三起在性事中误伤伴侣的事件),对当时有专家提出在水中练习性爱技巧的说法(指某些高难度的性爱姿势可以借助水的浮力得以练习并免除伤害),也从宗教角度给予否定,这些可以让我们了解当时印度社会性观念的特别之处。

由于本书创作的时代过于久远,以及作品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使本书的部分内容难以避免产生歧义和异议。譬如,书中提到古印度某些地区,已婚男人可以邀请朋友,一起同自己的妻子进行交欢;妓女出卖自己的身体属于正常的社会现象,在她们身上,也经常发生群交。作者对这种现象并没有提出异议,而是将群交作为性爱的一种正常方式加以介绍。此外,书中提及若一个女子失去了处子之身,便丧失了与同一种姓男子结婚的权利,这当然有其民俗和宗教的背景。在翻译过程中,对于这些内容并未刻意删除,而是保留文献的完整性,读者阅读时自然可以了解其与现代文明、性文明的差异之处,并加以甄别。

本书不厌其烦地介绍男女在身体条件、性欲强度等方面的差别,详细加以分类,并针对不同的性爱姿势详加说明。作者对所谓六十四艺推崇备至,将其作为本书重要主题加以阐述,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为作者津津乐道,而在现今看来却是寡淡无味。因为今人对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人们普遍的性观念尚缺乏深入了解,所以这种当下的观感自然有其局限的一面。

《印度爱经》对男女性心理的阐述,是全书最为精彩之处,犹如男女爱情浮世绘。它将男女的结合分为七种类型,分别命名为“爱火重燃”、“春情萌动”、“露水欢情”、“替身表演”、“到此一游”、“虚情苟合”和“真情流露”,仅从命名便让人浮想联翩。

作者通过简单的分类,对世俗社会的男女性关系给予了准确的剖析,这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警示作用。而且他对当时形形色色的社会关系,从两性关系的角度予以揭示:富人们占据着绝大多数社会资源,女人则是社会资源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书中详细描述了古印度人从恋爱到结婚的一般程序,并且提倡婚后的前三天甚至更长时间要保持节欲。“不管怎样,新婚前三天的节欲是必须的,一结婚就交欢,对双方和这个家庭都不好。”这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几乎不可思议,但考虑到当时的婚姻多为媒妁之言,新婚夫妇犹如陌生人,这个建议可以说是非常睿智的。“要是结婚头天晚上,一个还不熟悉的男人就强行和她发生关系,她会感到不适应,甚至会觉得是被一个陌生人强暴。这样一来,她就有可能从此对男女交欢产生厌恶或恐惧感,还会憎恶男人。”粗暴的性行为会导致女性性冷感,早已为现代性学研究者所证实,但早在数千年前的古印度,性学家们已经有此洞见。

综上所述,文中关于两性心理、相处之道的精彩论述比比皆是,可以看出本书的主旨在于揭示两性关系的复杂层面,并且以空前的雄心和宏大的视野,对世俗男女的性爱迷津给予指导。其关于新婚一节的阐述,叙述生动且细致入微,远超某些粗制滥造的“新婚必读手册”之类图书,即使对现代社会的青年男女们,也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而关于女性如何主动找到属意的婚恋对象,作者也有相当精辟的论述。他提倡女性放下羞涩和矜持,大胆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不要为世俗的观念所束缚,这种观念在今天仍然闪耀着睿智的光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