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被项羽分封到汉地为王,心中不满,一直想找机会出来和项羽一争高下。经过数年经营,他手下人才济济,兵精粮足,于是引兵出关。
刘邦出关,必须手下人同意才行啊。大将韩信给他分析:“我们的将士都是山东人(指的是函谷关以东),大家思乡心切。这个时候,正好挥师东进。将士们思乡心切,此举一定令他们十分高兴,必定能建功立业。”
刘邦听了韩信的话,于是在公元前206年偷渡出陈仓,迅速地占领关中地区。楚汉战争,正式开始爆发了。
刘邦选择关中作为自己进攻的第一站,也是出于韩信的战略考虑。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之前,两人有过一番长谈。当时韩信对刘邦说:“楚王封章邯等三位秦朝降将在秦地为王,实在是一个大大的隐患,当初项羽杀死秦二十万降卒,而独独章邯这三人没事,秦地父老早就把这三个人当成仇人一般。而大王当初在秦地秋毫无犯,而且对百姓多有好处,如果大王出兵关中,百姓们必然会像迎接亲人一样来迎候大王。所以大王攻击秦地,会很容易成功的。”
后来果然和韩信分析的一样,汉军轻而易举地就得到了关中地区。要知道关中是当时天下最富饶的地方,有了这个地方,刘邦的后勤补给就会一直不断,这也是后来为什么刘邦几次败于项羽,还能有机会和项羽再战的原因之一。
项羽的作为却一开始就不得人心,他在争取民心上和刘邦的作为正好相反。在打败章邯,逼他投降后,项羽带兵入关。挖开秦始皇冢,杀掉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屠咸阳,烧秦宫室,收其货宝妇女而东”。这样的作为,怎么可能得到民心?
对管理者来说,不论出于哪种考虑,争取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都是至关重要的。
秦二世时,相国赵高当权。为了看看大臣们中间有多少人服从自己,他命人牵来一头鹿,对秦二世胡亥说:“这是马。”秦二世虽然出宫不多,但是鹿和马总算分得清,就说这是鹿。赵高于是让大臣们出来作证:大家说一下这到底是鹿还是马?
大臣中间有很多是赵高的人,就说这是马,还有一些,因为惧怕赵高的权势,也违心地说是马。而另外一些正直的大臣,不忍心看赵高欺君罔上,就说这明明是鹿,怎么会是马呢?
赵高要的不是争论的结果,他只是想看看哪些人服从他,哪些人不听他的。后来他就找借口把那些说是马的人杀掉了。
作为一名宦官,能达到赵高那一步自然也不容易。赵高也明白人心向背的重要性,所以用指鹿为马来作试探。
赵高的做法自然是不得人心的,所以当他杀死秦二世胡亥,想要自己做皇帝时,百官皆低头不语,用沉默来表示抗议。赵高这才明白自己的罪恶是多么大,已经到了“天弗与,群臣弗与”的程度。无奈之下,赵高只好另立子婴为秦三世。
可是子婴明白赵高的种种罪恶,所以他一上台,就找机会让人把赵高给杀死了。公道自在人心,任赵高机关算尽,最后也是难逃一死。
历代成功的管理者,都懂得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利用民心是最好的方法。刘邦能做皇帝,和他始终争取民众的支持是大有关系的。
当初陈胜吴广起兵反秦时,天下百姓纷纷响应。沛县县令也准备顺应天下民心举起义旗。但是,县令却自认自己没法让老百姓听自己的,跟着自己去造反。萧何、曹参这时候都在县令手下做事,他们就劝县令说,你是秦朝的县令,却带老百姓起来反秦,他们未必相信你是真心的。现在刘邦带人流亡在外,不如你让人把这些人找回来,有人跟随你了,老百姓自然也就相信你。
县令听从了萧何和曹参的建议,就让人找刘邦回来。刘邦接到消息,就带着人往回赶。这时县令又有些后悔了,因为他知道刘邦在沛县声望很高,害怕刘邦回来后,就没有人听自己的了,说不定还会把小命送掉。县令于是让人关闭城门,还准备把萧何和曹参抓起来,因为他们两个是刘邦的好朋友,一旦有事,他们肯定会帮刘邦而不会帮自己。萧何和曹参见势头不对,就逃到城外和刘邦会合了。刘邦写信,让人射进城中,让里面的百姓杀掉言而无信的县令。
城中的百姓本来就对县令不满,现在刘邦回来了,有人支持他们,于是大家杀掉县令后,就打开城门迎接刘邦一行人进城。刘邦进城后,大家又一致推举他为沛公,领导大家起来造反。于是刘邦就在民众的拥护下,举起了反秦的义旗。
刘邦反秦,除了顺从民意外,他还想了一些别的办法,比如他自称为赤帝之子。这件事的起因是这样的,当时,秦始皇大兴土木,在全国各地大征徭役。沛县县令在接到征调民工的命令后,马上按要求征集了一批人。在那个时候,出去做劳役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弄得不好还会丢掉性命,所以没有谁愿意去做这事。
既然没人愿意做这事,所以送人过去服劳役就得有人看守。因为刘邦当时是亭长,这件差事就落到了他的头上。刘邦带人出去后,一路上不断地有人逃走,刘邦想,这样不是个办法啊,等到了目的地,也剩不了几个人了。如果完不成任务,我也会死,干脆做个好人吧。他把那些没逃走的人的身上和脚上的绳子解掉,对他们说,现在我放了你们,你们各自逃生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