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我们再看一下刘项二人在挫折面前的表现。这是刘邦和项羽不同的第二点。在失败面前,刘邦冷静沉着,项羽狂暴浮躁。
楚汉战争当中有这么一件事情,就是两军处于对峙状态的时候,项羽攻刘邦久攻不下,就在军前架起了一口大锅,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五花大绑地推到了阵前。然后喊话:刘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锅了!刘邦怎么说呢?他不紧不慢地说:呵呵,项老弟,别忘了,我们两个在怀王手下时候的约定——咱俩约为兄弟。咱俩既然是兄弟,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打算把咱们的爸爸煮了,别忘了给哥哥留碗肉汤喝!项羽非常生气,当即真想那样办了。项伯却劝他说:“为天下者不顾家,杀之无益。”
僵持一段后,这个仗也没法继续打下去了。刘邦没有能力完全吃掉项羽,而项羽的军粮也已经不够了。这个时候两家就开始讲和,就是谈判。最后双方决定以鸿沟为界,鸿沟以西归汉,鸿沟以东为楚。鸿沟在现在河南省的中牟,这就是有名的“楚河汉界”。这个和平协议达成以后,项羽便归还了刘邦的父亲,然后带着自己的人马回到东边,回他的楚国去了。刘邦集合自己的人马,也准备回西边去。
这个时候,张良和陈平建议刘邦:现在我们汉国已经得了大半个天下,其他诸侯也都拥护我们。项羽那边兵已经疲惫了,粮食已经没有了,这是上天灭楚之时。如果您不趁机把他灭了,那就等于养虎为患啊,迟早会伤着自己。
刘邦接受了这一建议,在汉四年十月引兵东进,一路打了过去,最终取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汉五年二月,刘邦即皇帝位。他即位的地方在定陶,刘邦在定陶即皇帝位,后来定都在长安,他的丞相萧何就在长安为他营建宫殿,即未央宫。汉十二年十月,刘邦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沛县。他把父老乡亲们全部召集起来,摆上了盛宴招待他们。酒过三巡,刘邦拔剑起舞,吟唱了那首著名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然后刘邦领唱,县里面的子弟们和唱,唱了一遍又一遍,刘邦也流出热泪千行。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他的一生,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英雄的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败,因而是必然的。尽管司马迁怜惜地将其列入本纪记载,他也终不过是一名威猛的勇士而已。再看刘邦出身卑微,却胸怀大志,机智冷静,他天生就是领导管理的范儿。
由此,让人联想到“经营之神”王永庆——从“白手起家”走到“亿万富翁”的故事。有“经营之神”和“塑胶大王”之称的台塑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王永庆,与中国香港的李嘉诚、马来西亚的陈必新齐名,被称为世界华人最著名的三大巨富。他在2006年的《福布斯》亚洲版公布最新港澳台富豪排行榜中,以53亿美元(约413亿港元)位居第六。在台湾《CHEERS》杂志的调查中显示,王永庆为台湾大学生最喜欢的企业家……
王永庆于1917年1月18日,出生在一个贫苦的茶农家中。刚学会走路的时候,他就跟着母亲外出捡煤块和木材,以补贴家用。童年的时候,他是饥一顿饱一顿地熬着。偶尔的“改善生活”,是煮点甘薯粥,却也只能分到一小碗。7岁那年,王永庆戴着一顶破草帽,穿着面包袋改做的裤子,带着一个破布包,每天赤脚往返于乡里小学和家之间。9岁那年,由于父亲不幸卧病在床,勉强读到小学毕业的他,只得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学校。
15岁那年,王永庆又失去了祖父,在祖父临死前的教诲下,他决定走出小山村,去寻找一个能挣到钱的大地方,帮助母亲养活一家人。于是,他只身一人来到台湾南部的嘉义县县城,在一家米店当上了小工。聪明的他,除了完成送米的本职工作以外,处处留心老板经营米店的诀窍,学习做生意的本领。
次年,他觉得自己对米店这一行有了充分的了解,并有把握做好米店的生意,就请求父亲帮他借了一些钱作为本钱,在嘉义开了家小小的米店。然而无人问津。16岁的他只好一家家走访附近的居民,好不容易才说动一些客户试用他的米。为了更好地打开销路,王永庆主动为顾客送货上门。他还注意收集人家用米的情况:家里几口人,每天吃多少米等,并且24小时免费为顾客掏出陈米、清洗米缸等。通过艰苦的努力,他的米店营业额大大超过了同行,生意越来越兴旺。米店效益有了显著提高,这除了归功于他的勤劳、优质的服务以外,还在于他能记录顾客的点滴信息。同样,在商海职场之中,要想长期“稳坐其间”,也应该记录点滴信息并进行分析。
抗战结束以后,台湾的经济恢复发展,建筑业动得最快。王永庆敏锐地发现了这点,便抓住时机,抢先转向木材的经营,满载而归。王永庆除了发现商机以外,最难能可贵的是用足够的胆量去抓住机会用心经营。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木材业商家的增多,竞争的加剧,王永庆毅然退出木材行业,投资塑胶业。
那个时候,朋友都认为他一心想发财被冲昏了头脑,纷纷劝他放弃这种异想天开的决定。当地一个有名的化学家还公然嘲笑王永庆根本不知道塑胶为何物,开办塑胶厂必败无疑。王永庆并没有被别人的冷嘲热讽吓倒,因为作出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心血来潮,他事先对塑胶行业进行了周密的研究,拜访了不少的名家,还私下去日本进行了考察。他认为,烧碱生产遍布台湾,每年有70%的氯气可以回收利用来制造PVC塑胶粉。这是发展塑胶工业的一个大好条件。
1954年,他和商人赵廷箴合作,筹措了50万美元的资金,创办了台湾岛上第一家塑胶公司。3年以后建成投产,但如人们所料,立刻就遇到了销售问题。首批产品100吨,在台湾只销售了1/5,可是王永庆还是下令加大生产,这样的决定让其合伙人纷纷要求退出。王永庆变卖了自己所有的财产,买下公司全部产权,准备背水一战,也因此使台塑公司成为他独资经营的产业。他坚信产品销路不好的主要原因是价格太高,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降低成本。随后,他又投资成立了自己的塑胶产品加工厂——南亚塑胶工厂,直接将成品销往市场。紧接着,王永庆的塑胶生产“一发不可收拾”,从最初的年产1200吨,发展到现在的年产100万吨,并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胶粉粒生产企业,也从此迈上了他的成功之路。
从不名一文的农家子弟到亿万富豪,从不识“塑料”二字的外行到赫赫有名的“塑料博士”、“世界塑胶大王”,绝不是简单的运气使然,而是超乎寻常的经营管理理念,仔细深入的调查研究、敢进善退的决心和摆脱旧框架下的“反叛”思维方式。而面对同样波澜起伏、人才辈出的当今社会,要想胜出,首先要胸有抱负,目光远大,心存天下。英雄不问出处,会管理者得天下,管理才能和身世魅力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