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上面提到的一样,公司的动力不但源自贪婪逐利的欲望,还有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财团、军队、政权交错的竞争,谈不上公平却很残酷。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同时,在伦敦金融城中,一场“无烟”的资本战争正在爆发。最终新兴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击败了巴林家族。资本的天职就是逐利。已经取得金融掌控权的罗斯柴尔德家族试图击溃巴林家族的东印度公司,鲸吞鸦片贸易的巨额利润。
此时,与罗斯柴尔德同为犹太人的沙逊成为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代理人。沙逊凭借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强大资本,向内陆的印度鸦片商人提供高达3/4的贷款,迅速控制了鸦片种植的源头,从而垄断了货源。沙逊很快击败了怡和洋行,控制了印度70%的鸦片产量,成为中国鸦片贸易的新操纵者。1840-1914年期间,沙逊家族在鸦片贸易中攫取的白银高达亿两!后来,沙逊还在中国上海外滩建造了一栋具有哥德式建筑风格的沙逊大厦,这就是今天著名的和平饭店。
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目睹了那一时期资本家的贪婪和人性的泯灭。他说:“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雇佣军队,践踏他国,烧杀掳掠……,难以想象这居然是公司曾经干出的事情。以坚船利炮为后盾,鸦片为先锋,公司为动力,市场为目的,一群官商勾结的疯子策动了一场场以战争为名义的掠夺。
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不断,东印度公司不得不将管理事务的权力交还给英国政府。到1860年中后期,东印度公司沦为仅帮助政府从事茶叶贸易。终于东印度公司做回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只是此时的东印度公司已经日薄西山。1874年1月1日,《东印度公司股息救赎法案》生效后,东印度公司终于解散。当天《泰晤士报》评论说:“在人类历史上它完成了任何一个公司从未肩负过,并且在今后的历史中可能也不会肩负的任务。”
后来的历史证明,《泰晤士报》的评论是如此准确!东印度公司的解散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特许公司消亡,市场公司崛起。东印度公司解散后的大半个世纪间,虽然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但是公司已经退居幕后,成为彻彻底底的策划者和推动者。
沙逊家族控制的汇丰银行,夺取了清帝国中央银行的主导权,取代东印度公司,成为战争和贸易掠夺的操盘手。与东印度公司名分不同的是,这个操盘手前面加了“幕后”二字。
与英国东印度公司一样,所有国家的东印度公司都曾被仓促地推上历史的前台。这些“东印度公司”的取名,与哥伦布执着地误导不无关系。1492年,哥伦布抵达中美洲,错把它当作印度。对此哥伦布至死都深信不已,后人也就将错就错地把真正的印度叫做“东印度”,把美洲加勒比海的岛屿叫做“西印度”。
正是这位意大利人执着地疯狂,才发现新大陆,挖掘出一个巨大的全球市场,才让一个个东印度公司有机会走上历史的舞台。
哥伦布曾经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十分崇敬马可·波罗,非常向往印度和中国,决心找到印度和中国。哥伦布对地圆说深信不已,并坚持认为西行必能找到印度和中国。为实现西进抵达东方国家的航海计划,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请求资助,均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