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7日,中国股市大跌,随后世界各国股市纷纷上演“黑色星期二”。已习惯于看外盘的国人第一次发现,中国股市开始影响世界。此时,离1988年尼古拉斯·哥德森爵士写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已过去了将近19年,中国资本市场已然成为世界之林中挺拔的一员。“中国进口需求正在增加”、“中国加息预期尚未改变”……中国,已经成为了西方财经媒体追踪的重点,牵动着全球投资人的神经。2008年的4万亿刺激政策影响了整个世界的股指起伏,而2010年11月中国调控物价,又引发了伦敦、纽约、东京大宗商品市场的全线回调。
“中国人来了!”2007年9月,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当时中国外汇储备已达1.43万亿美元,中国主权财富基金的成立,标志中国的国际化,真正进入了“走出去”的境界。中投总裁高西庆,1988年从美国留学回来,从学者到官员,从官员到操盘手。中国国际化的“学习、适应、出击”的历程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斗转星移,30年的改革开放,国家和民众积累了巨大的财富。截至2010年9月底,中国已经超越日本和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外汇储备总体规模位居全球第一,已达2.6万亿美元。一个新生的巨大经济体,崛起在世人面前。
为了与A股开盘时间同步,港交所改变了自1992年起就一直采用的10点钟开盘的惯例,从2011年3月7日起,港股早盘开市时间将与A股开盘时间同步。在2006年抢先开市的新加坡A50指数期货,直到2010年中国推出沪深300股指期货后,成交才略有起色。
作为一个资本大国、资本强国,中国崛起已经不可避免。这一崛起,势必引发国际话语权的重新定位、游戏规则的重新规划、全球资源的重新分配。这虽然是一条和平、和谐之路,但依然充满了波谲云诡。
中国的经济增速虽然在全球遥遥领先,但是在经济上远没有取得与其财富相匹配的地位和话语权。比如,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大豆的定价权却在遥远的纽约;我国在谈判桌上对铁矿石涨价无能为力,只能看着“两拓”坐地起价。究其原因,铁矿石的定价与波罗的海指数、原油指数紧密相连,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并不掌握在实业界,而是掌握在高度国际化的商品交易所。
QDII出海呛水,又何尝不是如此?除了刚出海就遭遇了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我们的机构投资者对海外市场不熟悉,不得不聘请国际大行担任投资顾问,而大行在担任投资顾问的同时,很多时候居然又是QDII 的交易对手。
而国外政客屡屡以并购案高达数百亿美元的贷款来自国有银行为口实,将本来是商业化的收购打上政治烙印。这也是中海油收购优尼科,中铝并购力拓而无法成功的原因之一。
资本市场国际化的战略意义,已经不言而喻。
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说:“在新一轮的生产要素全球配置中,资本、信息、技术等高端生产要素的流动更加便利,范围也更加扩大。通过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推动全球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逐步引导和推动符合条件的境外公司在境内上市,将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使资本、技术等高端生产要素向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流动,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