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创新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

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席卷了全球。次级贷款、担保债务凭证、信贷违约掉期,一大堆连中国专业财经人士都不甚了解的名词,一时间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过度金融创新引发的金融海啸,让全世界为之震惊。美国和西方开始“去杠杆化”,自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大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在2010年正式出台。

此时,创业板、融资融券、股指期货三大创新正整装待发。深交所、中金所和各路券商早已摩拳擦掌,各项准备工作也正积极进行。中国资本市场百花齐放的工具创新,正等待着一声鸣枪,就可以启动。是因为次贷危机而就此延宕,还是坚定决心继续推进?

“美国这次次贷危机,确实给大家留下了教训,但是也不能因为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我们创新发展的工作。”2008年年底,疾风骤雨尚未消散,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脱稿说道:“我们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同时积极稳妥、更加积极地推进我们的创新。”

这就是中国证券人既充满理性,又掷地有声的回应。

首先是创业板在“十年磨一剑”之后走上前台。2009年年底,创业板正式启动,拉开了三大创新相继出台的帷幕。“创业板的推出,是继股改之后我国资本市场的又一个伟大的战役。”刘纪鹏说,20年前只有沪深两个交易所,只有主板市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中小板、创业板的推出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使不同类型的企业找到合适的发展平台。而创业板各项制度的出台,也很典型地反映了中国资本市场创新的逻辑——尊重国情,尊重市场。

其次,“做空工具”也终于姗姗来迟。2010年1月8日,证监会表示,国务院已原则上同意开展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和推出股指期货品种。从此,通过现货和期货方式“做空A股”的设想成为现实。而此前,市场内外都曾经为这两个做空工具的创新形式争论不休,尤其是股指期货,更是从2006年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成立后,就一直处在风口浪尖。

为什么要成立金融衍生品交易所?为什么要推出股指期货?为什么要在中国股市引入做空机制?这些现在看起来已经达成共识的问题,在当年却曾在证券业内引起广泛争论。

“股指期货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它对股价的涨跌不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它推出后也不会带来大熊市、大调整。”中金所总经理朱玉辰在一次演讲中精辟地阐述了股指期货的作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段“天使魔鬼论”在业界被广为引用。衍生品和做空工具的“破题”,也正是从观念的更新后,逐步迈开了双脚。

时至今日,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两大创新已经平稳运行了半年多,均实现了“高标准”和“稳起步”。在全球经济形势阴晴难定,各类创新遭受质疑的今天,中国人却稳健扎实地走在创新的正道上。因为这里的人们深知:我们面对的不是创新过度,而依然是创新不足。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