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潜意识密室:瞬间决断的秘密(4)

这个实验出自心理学家约翰·巴格(John Bargh)的巧妙设计,属于诱导实验(priming experiment)中的一例。除此之外,巴格还和其他学者从中衍生出了大量不同版本的诱导实验,每个版本都趣味无穷。这些实验揭示了紧锁在我们潜意识密室中的万千秘密。一次,巴格携同他在纽约大学的两名同事,陈马克(Mark Chen)和劳拉·伯罗斯(Lara Burrows),一起策划了一次实验,实验地点就在巴格办公室外的走廊中。他们选出30名本科生作为实验对象,将他们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不同内容的句子重组测试。其中,第一种测试的卷子上不时穿插有“挑衅地”、“鲁莽的”、“哥们儿”、“打扰”、“扰乱”和“违法”等词;另一种测试的卷子上则包括“尊重”、“体贴的”、“感谢”、“耐心地”、“让步”、“有礼貌的”以及“客气”等词。在这两种测试中,相似词语的数量被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因而学生们不会看穿实验者的真正用心(显然,实验对象一旦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受到了诱导,那么实验就对他们没有效果了)。整个实验耗时仅约5分钟,测试后,学生们按照指示穿过走廊与测试组织者会面,以听取接下来的任务。

根据巴格的指示,只要一有学生来到办公室,测试组织者就必须假装忙于与另一位知情者交谈,造成无法脱身的假象,而这位知情者则必须站在正门过道,把办公室的入口挡住。巴格想要试验一下,看看受到礼貌词语诱导的学生与受粗鲁字眼诱导的学生相比,是否会等候更长时间,再去打断测试组织者与知情人的交谈。巴格对潜意识的神奇力量早已有所了解,也料到潜意识对人有所影响,但他以为这种影响只是微乎其微的。早前,巴格曾找到纽约大学委员会,委员们同意他使用人来作为实验对象,但要求他将实验组织者和知情人的对话时间控制在10分钟之内。巴格回忆说:“委员们说这话的时候,我们盯着他们想:你们一定是在开玩笑吧。这可真滑稽,因为我们在计时过程中使用的单位都是毫秒。拜托,实验对象可都是纽约人呀,他们才不会傻站在那儿不动呢。我们当时预测的实验用时不过几秒钟,几分钟都算极限了。”

但是,巴格和他的同事们大错特错了。平均来说,受到粗鲁字眼诱导的实验对象在等候了约5分种后才打断谈话,而在受礼貌字眼诱导的人群中,占82%的绝大多数人自始至终都没有插嘴。如果不是实验必须在10分钟后终止,谁知道他们会客气而耐心地微笑着,在走廊里站多久呢?

巴格追忆说:“实验地点就在我办公室门口的走廊里,所以我得一次又一次地听重复的对话。一旦有新的实验对象到场,谈话就又得重演一遍。真是枯燥,简直枯燥透顶!实验对象穿过走廊,便会看到知情人堵在门口与测试组织者交谈。知情人不厌其烦地嘟嘟囔囔,说她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她的问题就像连珠炮一样,一直发问了10分钟:‘这个应该标在哪儿?我不懂。’”巴格回想起那段回忆,不由地一缩,诧异不解之情溢于言表:“对话已经进行很久了,而那些做过带有礼貌字眼测试的人们就愣是站在那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