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个人意味着什么?(17)

这样说来,如果我们把过去被浪费在看电视上的时间管理起来,岂不是能作出很大的成就(比如又出现一个爱因斯坦)?但我觉得,即使我们能和整个银河系里的所有外星人(也许有1015多个)都建立联系,并且让他们每人把自己的几秒钟时间贡献到一个物理学维基百科里,也未必能复制哪怕一个平庸的物理学家的成就,更别提复制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的成就了。

不再谨慎的知识分子

至少有两种方法来理解质量的概念。你可以相信在人的脑中,有某种不可言说的东西,或者你可以相信尽管我们在努力,但我们现在还不明白质量意味着什么。以上任意一种说法都能让一个人把数量和质量区分开来,如果你想将两者混为一谈,你也就否认了以上两种可能性。

技术人员之所以不重视质量,可能是源于他们人格中某种难以言喻的东西。他们希望能生活在一个像电脑程序一样的真空环境里,那里一切都清晰明了,没有什么特别的秘密。即使是潜在的未知,或者是某个人世界观上的小小瑕疵,都会让他们畏缩不前。

这种对绝对秩序的渴望通常会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上遭受挫折,这也正是技术人员都不相信人情世故的根源。在对下面这个问题的探究上,极端唯物主义者似乎比宗教狂热者的胜算更大一些:谁能给大多数人带来最大的伤害?

就人的表达或者人类的成就来说,无论如何都没有证据能说明量变导致质变。相反的,我相信高效专注的态度和头脑,以及大胆的个性想象力,是将一个人区别于大众的根本标志。

当然,我无法描述出思想是如何起作用的,没人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人们还不明白大脑是如何工作的。我们已经弄清楚了大脑各个部分的功能,但我们还没能完全搞清楚最根本的问题,更别说回答它了。

这些问题包括“分析是如何进行的?”“含义是怎么定义出来的?”等等。我们现在通常在研究的问题,其实都是大脑中虚拟的自然选择产生的变体。大脑对各种不同的思维模式进行尝试,运行效果最好的模式就被强化。这个说法看起来非常含糊不清,但对于处在自然选择进程中的人类而言,人类的大脑似乎也没有理由跳过自然选择的过程。虽然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人的大脑是进化的产物,人类理解文化的进程改变的也是人的大脑,但它所依据的原理却无法用进化论来解释。

如果换一种说法,就是说还有某种自然选择以外的方式来推动文化的进程。我当然不知道这种方式是什么,但似乎也没有必要非得用我们已知的东西来彻底解释我们未知的东西。

真正使我困惑的,是现在的计算机科学界的知识分子都缺乏一种谨慎。我们都欣然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最多的知识,然后试图用自己的设计去回答科学所面临的最难、最重大的问题。

如果最终人们发现,一个人的思想和智域相比总是缺一块,那么这个“特殊元素”很可能是某种质量很高的东西。人的大脑如果想要达到和智域相当的高度,可能要等人类科技再发展50年、500年,甚至5 000年。

也可能这种差别会永远存在,因为我们无法完全理解它。它可能是不同于人类大脑的运作方式;也可能它的存在依赖于某种很重要,但我们无法复制的物理条件;抑或它可能涉及某种只有经过长期进化才能创造出来的软件,而这个软件我们无法对其进行反编译或者修改;又或者,它甚至可能涉及某些人害怕的二元论前景,一种机制之外清醒的现实。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不知道这个差别到底是什么。我喜欢研究大脑的运作,在后文中,我会说明如何用计算机符号来粗略地表示大脑中含义的运作过程。但我很讨厌有人以我的推测为依据,把它转化成为供人们使用的工具。航空工程师绝对不会让乘客去坐一架根据未经测试的推论造出来的飞机,但计算机科学家却总是在犯类似的错误。

还有个潜在的问题,即搞技术的人会对宗教极端主义者反应过度。如果一个计算机科学家说“我们不知道大脑如何运作”,这会不会让空想家认为我们在宣扬某种宗教?这种情况是有可能发生的,但技术人员自己说个不停才是真正的危险,因为那样会让我们无所适从。

要去除网络设计中的群体观念

从编程的角度来看,社交网站和它出现之前的互联网的差别表现在一些微小的细节上。社交网站鼓励你根据自己特定的需求、以特定的方式使用互联网,比如你可以随时在自己的网站上建立朋友们的链接,也可以通过随时随地给朋友们群发邮件来告诉他们你想说什么,等等。

重新设计社交网站的架构其实很简单,你只要能站在圈外,把人和人之间的各种行为描述清楚就行。至于谁和谁是什么关系,这些都交给用户,让他们用自己乐意的方式去表述好了。

要是有人在自我介绍里写“单身”或者“正在寻偶”,没有人会阻止他这么做。搜索引擎会根据这些文字来匹配相应的事件,这样就不必非得在网站上注明“单身”、“已婚”等固定的选项了。

如果你在某人自己写好的、独一无二的句子里发现了带有“单身”一词的字句,你肯定能从中嗅出关于他的一些信息,而这些信息是无法从固定的多选项里读出来的。没错,这样一来人们得多敲几个字,但你要知道:过去那种半自动产生的自我介绍的“好处”不过是浮云。如果你一开始就不表现真实的自己,到最后你得花两倍的精力去做去伪存真的工作——如果必要的话。

对于想理解人性并希望谨慎行事的数字设计师来说,“站在圈外”是达到这一目的的简单途径。人的抽象特质或者不可预见的创造力可就不那么简单了,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它们,也就不能像用软件来描述进化论一样描述它们。而视野开阔的设计师会把描述它们的这种工作留给用户,这种谨慎的态度才是以人为本的核心特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