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的倾诉(4)

1949年宁夏有甘草资源1400万亩,那时年收购量为75万公斤,1993年宁夏甘草资源减少了一半,只剩下700多万亩,但当年收购任务居然为572万公斤!有人收就有人挖!是什么人在年年下达如此之高的收购甘草的指标呢?从80年代至今,宁夏仅挖甘草一项直接和间接损坏的草原达八九百万亩!每年因挖甘草损失的牧草达5000万公斤,断掉5万只羊的粮草!

现在,宁夏甘草已经不多了,人们须到50里外、100里外去挖,挖不到就三五人合伙,拿上被褥、镢头、麻袋和锅碗瓢盆,开上手扶拖拉机到内蒙古、新疆去挖……

然而,1998年9月,我在宁夏采访时,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无论是书报资料还是电视节目,都依然在说:“宁夏有三宝,枸杞发菜和甘草。”

《汉书?地理志》云: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今甘肃天水、陇西、定西等地域囊括了甘肃中部18个贫困县。“民以板为室屋”的甘肃中东部地带什么时候变成“万丈厚土、寸草不生”的呢?

甘肃中部地区从东汉中期到解放前的2000多年间,多次爆发大规模战乱,战祸绵延先后达60多年,给当地经济和自然环境造成重大破坏。《定西县志》记载:“清代以前,森林极盛。乾隆以后,东南二区砍伐殆尽,西北两区犹多大树,地方建筑实利赖焉。咸丰以后,西区一带仅存毛林供居民燃料。光绪初年左宗棠提倡种树,东自会宁,北至榆皋,西至临洮,道旁杨柳浓荫蔽日,名左公柳。光绪二十一年,建筑营房砍伐殆尽。”

由于自然生态的被破坏,这一地区旱灾发生的频率越来越短,从清朝263年中的17年一旱,到1892年至1964年4年一旱,1952年始,变为1.4年一旱。“人相食”这一自然界最残酷的现象,许多年来我们这一代人只是作为一种理念而不敢实信。然而这一现象在甘肃中东部许多县志上都有记录:1528年,靖远大饥,饿殍盈野。1628年,靖远、会宁、兰州、庄浪大旱;定西、通渭大饥;环县旱,大饥,人相食……1635年,临洮夏旱,饿死甚众;会宁飞蝗蔽野。1865年,靖远大饥;皋兰冬大饥,饿殍载道……1930年,定西大旱,灾民3万……

1960年,定西、通渭、会宁一带大旱,赤地千里,老百姓挖草根、剥树皮而食。通渭灾情严重,饿死者甚众……

笔者在甘肃采访时,甘肃“两西指挥部”调研室张振江先生说到1982年的大旱:1982年一年没有下雨,粮食绝收,人畜饮水极度困难。政府动员数千人往灾区送水,送水车队经过时,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大牲畜牛、羊、猪、狗都疯狂地跑过来和人抢水。定西地区120万人全部靠汽车拉水度命,国家补助拉水费近600万元。张先生说,以定西为代表的甘肃中部18个干旱县600万人中近400万人没水吃。“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生产靠贷款”在这一地区持续多年,仅定西地区从1973至1982年就吃国家返销粮14亿公斤。“吃的救济粮,穿的黄军装”就是那些年中部地区的真实写照。

“始于1982年的‘两西工程’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德政。没有‘两西工程’就没有今天的甘肃。”张振江说。这位1968年甘肃农大水利系毕业的知识分子,几十年来,为甘肃水利发展和“两西工程”建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甘肃中部的干旱,主要是生态环境遭到了根本的破坏……”

张振江说道,为了落实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1984年甘肃省委抽调了1000多名专家、领导和干部对中部地区生态环境做了一次规模空前的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触目惊心——

定西县:植被破坏呈持续性、全面性、群众性。破坏的方式主要为铲草皮、挖草根。全县铲草皮、挖草根的面积达70.3万亩,占全县三荒面积的40%;全县草场超载放牧达2.5倍以上,天然林木已荡然无存,新栽林木也已毁掉54%……大量的生态破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恶果。全县每年水土流失180万吨,每亩达3.3吨,伴随泥土每亩流失有机质22公斤,由此造成全县土地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土壤瘠薄,耕地严重缺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1950至1983年34年中,大小旱灾23年,平均1.4年一次,其中粮草绝收的大旱达10年,除此,冰雹、霜冻也频频发生。1963年至1983年21年间,定西一县吃国家返销粮1.29亿斤。

永靖县:史载,永靖灌木丛生、牧草茂盛、牛羊成群。明清以后移民开荒,人口剧增,林草面积已逐年减少。1950年以后,永靖县人口失控,所有的负载都压在了土地之上,大面积开荒使永靖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首先是滥砍乱伐,使森林破坏殆尽。据小原村群众回忆,40年代,那里只有9户人家47人,200多亩地,山草长30多厘米高,到处有次生林。后来,人口猛增,扩大开荒,把毛刺林连根挖出当柴烧。1958年吃食堂,次生林全部挖光。到1983年小原村人口已增加到117人,坪沟乡也由1950年的2042人增加到4390人,于是,森林覆盖率仅剩3.9%;林木砍完之后,永靖农民开始挖树根铲草皮。全县干旱区农户1.47万户,全年共需要燃料8000多万公斤,其中做饭需要4800多万公斤,烧坑需要3300多万公斤。这其中44%的燃料是烧秸秆和畜粪,其余则全靠铲草皮、挖树根。小原村户均铲草皮1500多公斤,面积近30亩;再就是全县超载过牧,把秸秆饲料和仅有的草场全算上,只够一半的牲畜牧用,超载达50%以上,迫使草场严重退化。环境的急剧恶化使永靖县水土流失面积达78.55%,80年代初,人均口粮只有150斤,不够半年吃,人均收入只有四十几元,吃盐都不够。

会宁县:1949年以前,全县荒山植被达60%以上,近50年会宁的人口几乎翻了两番,1998年会宁人口为57万。50年代会宁每年调出粮食1100多万公斤,60年代会宁依然可以每年调出粮食890多万公斤。从70年代开始会宁非但没有余粮外调,每年还要调进粮食少则3000万公斤、多则6500万公斤。会宁从一个余粮县变为一个严重缺粮县,致命的原因是人口的增加使会宁的山河遭到严重的破坏。如同定西、永靖和其他县一样,七八十年代以来,会宁大约每天破坏植被3000-6000亩!如果按半年烧草根、半年烧秸秆,会宁一年破坏的植被也达50到100万亩!

…………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