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全球化和传统化-分裂的印度经济(21)

印度的经济呈现出一幅分裂的画面,一边是中世纪的穷困,一边则拥有21世纪的高科技。更为令人困惑的是印度的精英阶层是1991年经济改革的最大受益者,但你又会发现他们是旧式思维的最坚定拥护者,这种思维可以被称为特权阶级现代化、农民阶级封建化。阿茹娜和尼克希尔对印度农民的观点集中于普通民众的“共享民主”,如果将他们归为封建主义的拥护者,则不免有失公允。在各种类型的农村浪漫主义者中,他们站在进步的一端。这些人中有来自高种姓阶级的行政人员,他们的观点阻碍了人们对城市进行更好的规划;也有IT行业中南丹·尼尔卡尼的同事,他们认为,如果数字革命扩展到农村,人们就不需要迁移到城市了(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观点)。①然而众多的迹象表明农民-包括印度北部的农民-都不赞同这种观点。许多穷困的农民在城市里找到临时的工作,于是他们可以往家里寄钱,而他们的家庭还留在农村。这就是为什么印度官方统计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减慢了。

我岳母阿帕纳陪同我去采访,她是一位学者,退休之前曾是德里大学历史系主任。我们访问了印度北方邦的一个村庄,北方邦是印度人口最多的一个邦,共有1。7亿人口,拥挤在印度的圣河-恒河-周围的平原上。这次访问是维仑德·辛格建议我们进行的,他是阿帕纳的司机,和许多北方邦的农民一样,他到新德里给别人当仆人挣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维仑德几年前就邀请我到他的村庄去参观。

这个村庄距德里有3个小时的车程,凹凸不平的路上挤满了单脚滑行车、自行车、驴车以及被重新利用的废弃了的拖拉机,一幅奇怪的场景,这应该是世界上最慢的乘坐出租车的经历了。你常常会看到一辆拖拉机的后车厢里密密麻麻挤了二三十个人,彼此像被胶水粘在一起,拖拉机则以每小时15英里的速度慢腾腾向前开着,一路发出扎扎的响声。我们经过印度北方恒河平原的大部分地区,沿途土地平坦,景观单调。村庄一个接一个,无穷无尽。无论是远处还是近处看到的都是人。每隔几英里,就可以看到一个狄更斯笔下的死气沉沉的制糖工厂,北方邦西部这些一望无际的甘蔗地为它提供原料。每到收获的季节,农民开着拖拉机或赶着驴车把甘蔗运到这些工厂,排队等着过秤,有时甚至会等上3天,交通也因此而受阻。每到这个季节,都可以看到排成几英里的长长的车队。糖厂主们并不增开更多的排队处,也不增加秤的数量,而农民们似乎也安静地忍受着对耐心的考验,这样的情形是北方邦农村各种力量相互平衡的一个最好的例证。在外人看来,印度的农民似乎历经数代的磨炼,练就了无限的忍耐力。但是在这仍然平静的外表下,暗藏着新的强大的潜流。

维仑德的家和北方邦其他村庄里的家庭一样,房子的墙壁是泥土筑成的,屋顶是稻草的。窄小的院子里养着6头水牛。这里许多家庭仍然将牛粪当做一种消毒剂,在产妇分娩的时候使用。北方邦的产妇死亡率是8%,为印度最高,与世界最贫困地区的比率相当。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