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全球化和传统化-分裂的印度经济(15)

如果印度要在新旧世界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它就必须加大在制造业上的投资,为它的没有技能或者只有少量技能的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从规模上说,印度的制造业远逊于中国。2005年,在印度的正式制造业中就业的工人仅有700万,而中国是1亿。如果考虑到尼赫鲁对工业的大量投资以及给予工业的诸多优先发展权,许多人会为60年后印度的制造业雇用如此少的人而迷惑不解。这是因为尼赫鲁的策略在本质上是资本密集型的:它的目的在于开发印度的科技实力,而不是最大限度地解决就业问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印度的制造业相对疲软或缺乏竞争力。如果按照质量而不是数量衡量,印度本土的私人制造业要比它们的中国同行给人的印象更深刻。从这种意义上说,印度站的位置要比人们所想象的高。只是它的大部分人口仍然处在最底层。

这种印度式的矛盾几乎随处可见。最具代表性的是印度东部恰尔肯德邦的干净整洁、企业云集的詹谢普尔市,它位于印度内陆与喜马拉雅山区的尼泊尔接壤的边界上。詹谢普尔是印度工业史的一座博物馆,记录了从20世纪初(远在英国殖民者离开之前)民族主义开始盛行到21世纪初的印度工业历史,电镀的钢铁从这里出口到中国,而汽车部件则出口到美国和日本。钢铁厂是由印度最大的私营企业塔塔集团的创始人吉姆舍提·塔塔创建的。在市中心保持得干净美丽的公园里,人们可以看到在留着胡须的吉姆舍提·塔塔(Jamshedji Tata)先生威严的塑像下面,四五代的塔塔集团员工都会去放上鲜花、稻米或者做朝拜,仿佛他仍然会感知到一样。这种景象让人联想起鲁迪亚德·吉卜林笔下那些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在彼此路边的神殿里不偏不倚地”做祷告。但是这些人是值得这样做的:对于穷人来说,塔塔集团的工作最值得拥有。有了这份工作,你就可以享受高质量的公司医疗保健,拥有干净的、可饮用自来水的房屋以及为孩子提供的良好教育。但是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

和印度许多大型制造企业一样,自1991年曼莫汉·辛格废除工业许可体系、开辟了一个新世界以来,塔塔的经营业绩已经跃升到今天的世界水平,可它的薪水册上的名单却不断减少。1991年,这个詹谢普尔的大型钢铁厂一年仅生产出100万吨钢铁,却雇用了8.5万名工人。但到了2005年,它一年的钢产量是500万吨,工人数量却减少到4.4万。同一时期,它的销售额从8亿美元增加到40亿美元。塔塔的一名执行经理说:“我们很可能将劳动力降到2万人,并把生产量提高到1 000万吨。”

塔塔钢铁的传奇-1991年以前,它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面向国内市场的低成本钢铁,而今天,它为日本最先进的汽车企业生产世界级的汽车钢材-和许多其他成功的印度制造业一样。1991年以前,塔塔尽可能地在国内生产它所能生产的一切,因为在印度“进口替代”的政策下,进口备件或新机器的过程要历经曲折。自然,这样做会耗费企业的精力而不能专注于主业,同时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塔塔不得不雇用一些说客和“活动者”去贿赂各部部长。像塔塔这样的企业要做出增加投资(哪怕数额很小)的决定,都要得到政府官员的许可,接受应该生产什么、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生产的指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