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向上的社会流动性的突然激增威胁到一直统治巴西经济的传统家族,即巴西俚语中的“四百岁”,因为他们的财富和影响力可以向上追溯至殖民初期。根据波士顿咨询集团(Boston Consulting Group)进行的一项研究,从2006年到2008年,巴西的百万富翁暴增了近70%,从13万跃至22万。该项研究还显示,只有9个国家的百万富翁比巴西多。此外,在巴西,家庭净资产在1亿美元以上的亿万富翁共210个,全球名列第十。研究发现,巴西虽然只有印度人口的1/6,但百万富翁的数量却多于印度。遴选标准更严格,有资格进入亿万富翁俱乐部的成员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据巴西商业杂志《Exame》①的估算,仅2007年一年就有至少14名巴西人成为亿万富翁,而2006年只有3人。
不过寥寥数年间,巴西崛起一大批新兴企业家,他们发迹的领域比较多元,从航空、化妆品、屠宰场到制鞋和玩具,以至计算机,无所不及。其中一些新富是由2005~2008年间突然爆发的首次公开募股潮(IPO)创造的,因为传统上由家族集团牢牢控制的企业为获得业务扩张所急需的资金,决定发行股票。这种现象在农业、畜牧业、石油和采矿业等领域特别突出。与之相伴随的是一股奢侈品消费风潮,从珠宝到名牌服装设计,以至私人飞机和游艇,都成为超级富豪们耽于享受的对象。
这种炫耀性消费狂潮的基地是圣保罗。这些新富们,像他们的前辈一样,也许更喜欢到里约度假。在那里,他们高价从黄牛党手里购买狂欢节入场券,海滨顶层公寓一经上市就遭他们抢购,结果推高了房价,导致当地人抱怨房价已经与市场脱节。不过,新富们明显更喜欢赴圣保罗购物,那里是购买奢侈品的乐园。比如Daslu,只有预约和受邀,才能入场消费——直到警察闯了进来,逮捕了店主,关闭了这个地方,因为店里的许多商品都是非法进口的,它们的价值在海关申报时被低估,以逃避消费税。
但是,在圣保罗的鲁阿·奥斯卡·弗莱雷大街(Rua Oscar Freire),相当于贝佛利山庄①的罗德奥大街或者纽约的第五大道,一些世界最着名品牌的奢侈品商店依然生意兴旺。卡地亚(Cartier)、路易威登(Luis Vuitton)、古琦(Gucci)、阿玛尼(Giorgio Armani)、爱马仕(Hermès)、范思哲(Versace)、卡尔文·克莱恩(Calvin Klein)、迪奥(Dior)和万宝龙(Montblanc)已经在售,而出售高端商品的精品店几乎每周都会新开一家。根据巴西咨询公司MCF2008年完成的一项研究,巴西奢侈品市场的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速的3倍。由于巴西的总体经济增速维持在每年5%或者以上,因此这推动奢侈品的销售额每年超过50亿美元。
在所有的巴西新富中,或许最具象征性的是勤俭而富有收购头脑的若埃斯莱·巴蒂斯塔(Joesley Batista),在巴西,他有“肉王”之称。若埃斯莱·巴蒂斯塔生于内陆戈亚斯州(Goiás)的一个工人阶级家庭,尚未成年他就开始在他父亲1953年开的肉店里帮忙了。他和自己的两个兄弟在这个行业里一起摸爬滚打,经历了一场又一场危机都没有放弃,业务越做越大。1999年,雷亚尔急剧贬值时,巴蒂斯塔的家族企业JBS Friboi并没有把这次危机看做“危”,而是视做一次进军出口市场的“机”,为此它从巴西国家开发银行获得了贷款。这一得到政府支持的战略证明是非常成功的。2007年,JBS Friboi通过首次公开募股增加新的资本之后,买下了世界最知名的品牌之一——美国肉类联合企业Swift。2009年,以公司总裁若埃斯莱为首的巴蒂斯塔家族,又将两家公司——国内的主要竞争对手Bertin和美国公司Pilgrim’s Pride——列入收购名单,同时开始在海外股票市场买卖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