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瓶颈滋生了一个复杂的系统:一大批名副其实的所谓“通关员”(despachantes)受雇加快办事流程。如前所述,“通关员”的工作是使文书审批流程“变得迅捷”(agilize),防止那些表格在政府办公室的角落里蒙尘数月。实现这一结果的途径,通常是贿赂低级公务员。由于可以将请求人的要求径直放到审核名录的前列,因此他们将收受贿赂视为理所当然之事。有权分派合同的高级官员一直是要求回扣,或者获得合同金额的一定百分比。由此带来的后果,是缺乏透明度,毁坏了巴西的声誉,同时催生一种“人脉大于法”的制度。
过去存在着一种误导的和天真的看法,认为巴西辽阔的土地和庞大的人口相结合就意味着经济繁荣近在咫尺。首先,巴西的大部分人口生活在沿海,而广大的内陆不仅尚未开发,而且缺乏交通网络。其次,更具有欺骗性的是,每隔十年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因为数百万巴西人,甚至大多数巴西人,都生活贫困,游离于货币经济之外。
20世纪70年代,巴西经济学家埃德马尔·巴沙(Edmar Bacha)新造了一个词Belindia(比印,比利时-印度的复合),用以描述巴西的经济和社会结构。这个词直至今天仍在巴西人中流行。埃德马尔·巴沙意在用这个词说明,巴西实际上是两个国家,“印度之国藏着一个比利时”。大多居住在城市的少数精英,其生活标准与欧洲无异,拥有的物质财富使其迥然不同于社会其他阶层;而大多数人,生活艰苦,境遇与印度农民不相上下,他们忍受着贫困,拼命地想挨过一天又一天。
这种界定方法,只会激起决策者和选民的羞耻感,然而事实上其在前(Beli-)后(-india)两端的描述都是不准确的。虽然东北部和亚马孙流域的一些封闭地域至今仍生活条件恶劣,但巴西农村的贫困却从未像印度或中国那样严重。而那些处于经济金字塔顶端的精英,经常沉迷于奢侈、安逸的生活,甚至欧洲的上层人士来到巴西,看到当地富人的公寓、地产和私人岛屿时,都会心生妒意。
今天,巴西的中产阶级规模越来越庞大,发展越来越迅速。根据巴西第一大经济和社会研究机构——热图利奥·瓦加斯基金会于2009年年末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一半以上的巴西人现在可算是中产阶级。该报告对中产阶级的定义相当宽泛,所有家庭月收入在1 000~2 750美元的家庭都是中产阶级。这意味着,巴西有1亿多人拥有足够的可支配收入来享受代表中产阶级地位的东西,比如移动电话、休假,或者信用卡购物。其中许多人还渴望拥有奢侈品,比如汽车、自住房,甚至包括让孩子上私立学校——巴西的许多私立学校的收费都低于美国同类学校。另有16%的家庭月收入超过2 750美元,即精英阶层,拥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