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工业巨人,农业超人(2)

今天,巴西是世界上经济结构最平衡、最多元化的国家之一。和大多数已经取得了某种程度的发展的国家一样,商业和服务业也是巴西经济活动的主体。虽然外界通常认为巴西并不生产机器、设备和耐用消费品,但实际上,在巴西每年近2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工业占1/4强。农业和矿业虽然高度发达,且是巴西出口的重头戏,但各占GDP的份额不足10%。这代表着一种与巴西前450年的历史的截然分割。

这种天翻地覆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在很大程度上,这应归功于16年来日益深化的市场友好型政策,即强调财政纪律,重视对外开放经济,以增强巴西的竞争力。奉行社会民主主义的卡多佐自1994年执政以后,便将推进市场化作为政府计划的核心,而卢拉尽管对菲德尔·卡斯特罗崇拜有加,并一再承诺要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决裂”, 但2002年当选之后,他却延续并扩大了卡多佐的政策。巴西一直有成为经济引擎的潜力,其证据有二:一是早期葡萄牙探险者的激动人心的报告,二是巴西近年来始终有“下一个世界强国”之誉。然而,直到最近一直缺乏挖掘这种巨大潜力用以为巴西人谋福利所需要的政治意愿、经济智慧和连续性的政策。

1995年卡多佐宣誓就职时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控制通货膨胀。自1889年缔造共和以来,不断急剧上升的物价就一直是个顽固性问题,一任又一任总统因此而倒台。虽然有些国家,比如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或者罗伯特·穆加贝统治晚期的津巴布韦,都曾遭受短期的超高通货膨胀,但巴西的挑战却是持续性的,因此更加严峻。整个20世纪,巴西累积的通货膨胀率超过百分之千万亿,但不知怎么竟然最后踉踉跄跄地避免了经济崩溃。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一问题似乎变得更加严重,原因在于经济学家所称的“惯性通胀”,用非专业术语来讲就是通胀导致高通胀,高通胀进而导致更高的通胀,如此恶性循环往复。

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军事独裁时期,政府试图通过启用指数调整计划解决这一问题,即为赶上官方的通胀率而定期调整物价、利率和工资,希望借此稳定消费者的购买力。报纸和广播里会公布官方通胀率,人们可以利用计算器计算出他们的利息和工资的增加额。最初,这有助于增强信心并促成了两位数的爆发式增长——正是这种增长导致了短暂的“巴西奇迹”。但随着这个十年过去,指数化只是将通胀固定在两位数,甚或三位数的水平,而没有根除或者遏制住它。到1985年军政权将权力移交民选政府时,通胀局势几近失控边缘。

其后十年,一任又一任财政部长都竭力控制通胀,但均以失败告终。在巴西俚语中,通货膨胀被称为“龙”,控制通货膨胀被称为“降龙”。从1986年到1990年,共推出了六个不同的政府计划,每一个都大张旗鼓地启动,每一个都提出了解决通胀问题的不同方法。但是通货膨胀仍在继续飙升,在1989~1990年的12个月里达到了2 700%。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