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商品贸易
宽阔浑浊的胡格利河是孟加拉恒河三角洲最大的一条支流,也是印度最古老的一条贸易动脉之一。从它在加尔各答的河口,你可以溯流而上到达恒河,随后经过帕坦纳、瓦拉纳西、阿拉哈巴德、坎普尔、阿格拉和德里。另一个方向在孟加拉湾,顺着季候风和海道,你就能到达欧洲了。所以,当欧洲人到达印度做生意时,胡格利是他们最喜欢去的地方。可以说,它就是进入南亚次大陆的经济关卡。
如今,加尔各答北部钦苏拉镇还可以零星地看到一些西方古建筑,它们正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公司之一—东印度公司—在印度首个前哨留下的遗迹。100多年来,该公司占领了亚洲贸易的交通要道,几乎垄断了从香料到丝绸的各类产品的贸易。
但是,这个是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并非英国的东印度公司。钦苏拉那些荒废的别墅和仓库当初都不是为了英国人建造的,而是为来自阿姆斯特丹的商人建造的。这些荷兰人在亚洲做生意的历史要比英国人久远多了。
荷属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正是当年大规模的金融革命使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最先进、最有活力的城市。自从在1579年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荷兰就一直站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前端。荷兰创建了公债体制,使其政府得以以很低的利率从公民手里借钱。它建立了现代央行的雏形,它的货币体系很健全。它的税收体系—主要基于货物税—也是简单有效的。荷属东印度公司则是商业组织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直到1796年解散,荷属东印度公司为它的原始股东带来的是年平均18%的收益率,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保持着如此高的回报确实非常惊人。
当然,在伦敦也有一群商人筹集了3万英镑,准备“组织一次前往东印度和附近其他岛屿和国家……的旅行”,他们只等着获得皇家的垄断授权;1600年9月,伊丽莎白一世向“远赴东印度做贸易的伦敦商人公司”授予15年的东印度贸易垄断权;次年,一支由四艘船组成的船队开往苏门答腊岛。但是,从1595年开始,荷兰商人已经经由好望角前往印度开展贸易了。到1596年,他们已在爪哇岛万丹扎下了根基,1606年,首批发往欧洲市场的中国茶叶就是从这里运出的。另外,荷属东印度公司还是一家永久性股份制公司,这点与英属东印度公司不同,后者到了1650年才成为永久性股份制公司。虽然比英属东印度公司晚两年建立,但是荷属东印度公司很快就主导了与印度尼西亚摩鹿加群岛的香料贸易(曾经被葡萄牙垄断),利润丰厚。荷兰人做生意的规模很大:他们向亚洲派出的船只数量是葡萄牙船只数量的5倍,是英国船只数量的2倍。部分原因在于,荷兰公司与英国公司不同,它根据净收入而非净利润对经理们进行激励,这就鼓励了后者增加交易量。17世纪,荷兰扩张迅速,在印度东海岸的玛苏里帕特纳姆、西海岸的苏拉特以及锡兰的贾夫纳建立了基地。但到了17世纪80年代,荷兰运回国的货物中最多的就是来自孟加拉的织物。钦苏拉几乎要成为荷兰在印度贸易基地的首都了。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两家东印度公司也有很多共同之处。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将它们等同于现代的跨国公司,因为它们更像是由国家许可的垄断公司,另外,它们也比加勒比海的海盗联盟更为复杂和微妙。创建这两家公司的荷兰人和英国人都能够在政府的垄断政策保护下,汇集所有的资源以进行大规模、高风险的冒险事业。同时,公司也允许政府将其海外扩张项目私有化,从而将大量的风险转嫁出去。如果赚了钱,公司就要上缴一部分收益,或者更常见的是提供一些贷款,以换取许可延期。而私人投资者也大可放心,因为公司能够百分之百地获得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