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一打开霍桑高地的网页,他们的歌就会响起。第二张专辑《If Only You Were Lonely》登上了美国Billboard排行榜,名列第三。
只有在今天我们才能看到这样的成就。过去,唱片公司通过两个渠道控制市场:电台和发行。如果唱片公司想成功,需要付钱给电台宣传新歌,并将专辑批量运到主要的分销商那里。没有电台的支持和发行协议,艺人几乎没有成功的机会。但无论怎样,绝大多数的专辑还是难逃失败的命运。
不过在旧体制下,几张轰动一时的成功专辑至少能稍微弥补一下众多专辑的失败。但在数字时代,这样的模式行不通了:自1999年达到峰值后,音乐工业的赢利就开始大幅下滑,从150亿美元左右下降到2007年的100亿美元。
你可以在网上免费下载霍桑高地专辑的2~3首主打歌,也可以在各种流媒体上收听这些歌曲。乐队的最新专辑一出现在P2P(点对点下载模式)的网站上,听众就能下载。专辑因此在销量上受损,而且这种损失是演唱会门票、T恤、头巾、挎包、海报以及保险杠贴纸的销售收入无法弥补的。
像霍桑高地这样的乐队需要尽量降低专辑的制作和宣传成本,乐队通过社交网站或者邮件直接和听众交流。当越来越多的潜在消费者下载乐队的歌曲时,作为回报,同时也是乐队所期望的,他们会和朋友分享这些歌曲。网络口碑成为一种市场推广战略,远胜于销售战略。
这是在后Napster①时代里,音乐工业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模式。但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像霍桑高地这样的乐队,每张专辑销量在5万~50万张之间,销量并不大,仅够维持生存。
随着众包对音乐产业的全面包围,歌迷逐渐取代了大唱片公司曾经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数字化时代的生态系统中,音乐成了亏本的买卖,作用仅仅是吸引更多的歌迷,也就是更多的传播者,让更多的人来买票看演唱会。大多数崭露头角的乐队并不认为非法P2P文件共享是盗版行为,而认为这是一种宣传和销售的渠道。数字产品的市场推广和销售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在CD销量仍对产业赢利起决定作用时,类似iTunes、Rhapsody、eMusic这样的数字产品分销商正在侵吞市场。
和贝尔蒙特一样,霍桑高地乐队改变了自身和大环境互动的策略。市场推广和销售是众包的主要作用之一,但并没有统一的教程教你如何使用众包。贝尔蒙特和霍桑高地只是凭直觉做事—把粉丝看做珍贵的资源(粉丝确实如此);而粉丝做的事很正常,他们要表达自己对流行文化的兴趣,手段是通过最大限度的交流,或者mp3文件的共享。这种产品销售方式发展迅速。在我看霍桑高地演出的时候,大概有40万支乐队在MySpace上介绍自己,而现在数字已经超过了3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