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业的未来—众包
近年来,在媒体和娱乐业,出现了一个平行的世界:MySpace上青少年的打油诗,亚马逊网上书店里读者贴出的书评……这些以前是消费者的人,现在开始释放他们的创造力—“用户制作内容”,虽然这听上去不太人性化。这些内容大多来自聊天中的只言片语,也可以被称做一种文化暗物质,这些暗物质曾经在教堂的地下室和偏僻的酒吧比较常见,其特点是:怪异、有力量、独一无二。这些只言片语是灵感的产物,为了将这种灵感继续下去,论坛应运而生—人们在里面发挥创造力。没有人知道用户自创了多少内容,但我们知道大众会对此越来越感兴趣。
大企业已经渐渐明白如何利用它来赚钱。“用户制作内容”是谷歌(拥有YouTube)和澳大利亚新闻集团(拥有MySpace)制作其产品的原材料。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商业战略:将制作东西的工具交给用户,网站在幕后控制,同时紧盯市场,及时投放网络广告。
有人预测,英国的互联网广告将在2009年超过广播的广告市场,美国的网络市场也紧随其后。类似《诡异空间》这样的作品中,失败的喜剧演员或者前途暗淡的主持人随处可见,更不用说粗糙的视频画面、尴尬的错误、大伤元气的剪辑(这个不可避免),等等。
媒体和娱乐业的经济学都遵守“幂律分布”(80/20法则):成功只占一小部分,常常不足10%,失败的比例却很高,我们必须冒着极大的失败风险去争取机会渺茫的成功。“用户制作内容”同样可以套用这个法则—除了创造内容的人以及他的朋友和家人,外人对此几乎毫无兴趣。但是,当这个法则应用于“用户制作内容”时,会有一个必然的结果:据我粗略的估计,2008年2月,YouTube大约有8 000万个视频。就算只有1%的(即80万个)视频能战胜付费的电视娱乐,也足以解释为什么网络上那些没有名人参与,也不是大电影公司制作的东西会越来越受欢迎。贝尔蒙特和他的同类属于“1%”这一小部分。尽管《诡异空间》也许不合你的胃口—起码我不是很喜欢(这不是要和看过它的100万名观众争论)—互联网视频也并不能取代电视或电影,但它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广告商和消费者。
2007年春天,YouTube宣布,将给网站最受欢迎的注册会员(也就是视频被点击超过100万次的人)一些广告收益的分红。这是一个很强烈的暗示—说明这些平行的世界开始互撞。娱乐的未来—至少有一部分—会外包给大众。
过去10年里,从电影、音乐到建筑设计,制作成本忽然降低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生产方式变得容易理解了。
首先,工具—专业数字摄像机、高端录音设备和这些设备里安装的软件—价格已经降到很低,即使没有多少预算的人也可以承受。同时,这些工具使用起来比以前简便了,以前电影剪辑需要手动操作,拼贴电影胶片。20世纪90年代,爱维德(Avid)①生产了首批针对大众市场的数字剪辑系统,数量巨大,但出奇地昂贵,同时使用者还需要接受大量的培训才能学会操作。1999年,苹果公司发布了电影剪辑软件Final Cut Pro,更便宜,也更易操作。苹果随后推出了装在Mac笔记本上的iMovie软件,用户不用一天就能学会怎么使用(我用了5个小时)。
我们能看到,一系列类似的技术在进步,它们价格更低,操作也更简便。这种技术也应用于许多其他领域,苹果的iPhoto是一款免费的图片编辑软件,用户只需轻轻一点,便可以通过最新版的iPhoto 将他们的照片上传到iStockphoto—它和众包的联系显而易见。
只有掌握了使用工具的知识,这些降价的工具才有意义。几年前,有抱负的导演或者摄影师需要到电影学校或者夜校去学习这些技术。而现在你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免费的导师—潮流电视网(Current TV,一个由网友上传新闻和信息视频的电视网,以下简称“潮流”)提供了一系列的教学视频,内容从“视觉语言”到“电影剪辑”等,囊括了电影制作的方方面面。
2002年,麻省理工学院宣布实施“开放式课程计划”—将学校每堂课的内容发布到网上,包括教科书、测验和视频讲座。2007年年底,网站发布了超过1 800堂课的内容。其他学校,包括密歇根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也紧随其后。
除此之外,因为有了互联网,电影的发行成本降到了零。比如说贝尔蒙特,如果想宣传和制造新闻舆论效果,他不需要将《诡异空间》的DVD宣传片发给制作公司或者新闻媒体,只需在YouTube上发布,然后通过大众来免费发行—利用网络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