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众包从何而来(18)

尽管如此,桑格在2000年1月还是出任了Nupedia的总编辑。他立即着手建立一个顾问委员会,主要由他熟识的学术界人士组成。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桑格和他的委员会精心设计了一种挑选潜在作家的方法—每个参与者编写的词条,都需经过七个步骤烦琐耗时的评阅。

开始,Nupedia似乎取得了进展。春天刚到的时候,威尔士和桑格看到网站已经贴出了一些通过检验的词条,这让两人备受鼓舞。到了夏天,只有少数词条通过了检验,接下来的几个月,又有一些完成了。威尔士和桑格认为词条会积少成多。但是他们期待中的事没有发生,到了桑格和科维兹那天吃晚餐的时候,Nupedia怎么算也仅完成了十几个词条而已。本打算用雷蒙德的“集市理论”创造一本百科全书(这本身就是个浩大的工程),结果,威尔士和桑格还是回到了“大教堂”的集权方式,而且做得并不成功。

“科维兹知道了这一切后告诉我,他知道有个程序大概能让整个编辑过程更开放。”桑格说。在这顿决定命运的晚餐后不久,著名程序员沃德·坎宁安编写了一个简单的软件—WikiWikiWeb,目的是让写手在交换信息时更容易。作为软件的研发人员,同时也是这个产品的首批用户,坎宁安和研发团队很快意识到它的意义不仅限于此。

“维基”(Wiki),来自夏威夷语,是“快速”的意思。这个程序允许无限多的用户在一个网页上创造和修改内容文本。更有益的是,“维基”可以记录下每次改动,也就是说每个打开页面的人都能看到哪些内容被改动了,是谁改的。2001年年初,“维基”仍然属于那些受雇于科技领域(或者说被科技困扰)的人。但科维兹向桑格解释了维基技术将如何帮助Nupedia加快编撰–修改–评阅这个费力而冗长的过程。而桑格一点就通。

“我立刻就了解了,记得当晚我就给威尔士打了电话,还给他写了一份正式的计划书,建议第二天下午之前就开始使用维基。”桑格回忆说。威尔士也充分了解到维基能帮助桑格加快步伐,但他脑子里想的最重要的不是速度。尽管威尔士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在芝加哥通过期货交易发了财,但他不是建立Nupedia的人,威尔士的投资是通过一个有些自私的冒险完成的,那就是一个叫做Bomis的网站,其特点是:相对来说比较隐晦的色情图片。如果人类对性有着始终不变的兴趣,那么相较而言,资本投资就显得太善变了。除了技术部分,Bomis饱受诟病。

在清楚了离盼望中的贡献数量还差得远之后,桑格提出了很多新方法,通过这些方法,Nupedia可以改变它的软件体系以加快进度,但这一切都需要支付高额薪水,聘请一个专业的软件研发人员。更糟的是,这时,《大英百科全书》发行者改变了他们以前的做法,将上万个词条贴在了网上,免费供人浏览。这让Nupedia的目的—创造一部免费的百科全书—变得多余。(和《大英百科全书》不一样,Nupedia使用的是理查德·斯托曼的大众许可,意味着使用者可以修改和创造内容,而不仅是阅读。)

因此,在2001年1月3日,当桑格提出用维基系统加速Nupedia的进度时,他发现,只要不往Nupedia再投钱,威尔士对他的建议都表示接受。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