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花瓣与露珠(1)

清代安徽巡抚赵国麟作《九华歌》,其中有句:“九华之峰似青莲,九华之号本谪仙。谪仙亦有青莲号,山耶人耶可并传。”

李白以诗句为九华山命名,九华山水之美,亦令诗仙留恋。自唐天宝八年至上元二年(749 761年),12年间,李白“三上九华,五游秋浦”。李白在九华山留下的足迹,在这朵莲花的某一瓣上,增添了一道熠熠闪光的文化脉络。

在九华山中,至今仍能寻到李白留下的踪迹。

九华街上,有太白书堂旧址,堂侧两株李白栽种的银杏,郁郁葱葱,峙立至今。据传,李白曾于东崖西麓、龙女泉畔筑室,居住于此。他时而伏案读书,时而吟哦诗作,时而醉书连篇;或临窗迎风,或醉月迟眠,或枕流溪畔,或登山舒啸

神光岭下,上禅堂内,有太白题刻“金沙泉”。“金沙泉”三个大字,传为李白手书。字迹肥厚圆润,笔力遒劲,确有唐人神韵。据传,李白曾于此泉洗砚,故又名“太白洗砚池”。泉畔有一株金钱柳。据传,李白策杖游山归来,将挂着铜钱的手杖植于地上,竟生根发芽,长成了一棵树。

游历山中,李白登白笴陂而长啸,留下“太白长啸处”;容他醉眠的岩穴石壁上,刻有“太白石床”。据传,这两处题刻,出自晚唐诗人杜牧之手。

当年,李白从青阳上山登天柱峰,一路上,松云入画,烟水迷漫,美不胜收。后来,在宣城敬亭山,李白见到高僧会公。畅谈时,他对九华山水依然赞不绝口,并约会公同游。因李白雅号“谪仙人”,故天柱峰有“天柱仙踪”之景。

李白览胜九华期间,金地藏也恰巧在九华(757-794年)。不知道他们是否迎面走来,相遇相识?如果他们相遇,会是怎样的情形?一个是诗仙醉眼中沉默的和尚,一个是和尚法眼中放浪的诗仙。

“诗仙”李白的背影,渐渐隐入史册深处。诗人刘禹锡走了过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的《陋室铭》,千古传诵,有口皆碑。

唐诗史上,星汉灿烂。李白名“诗仙”,杜甫名“诗圣”,王维名“诗佛”,李贺名“诗鬼”,刘禹锡名“诗豪”。

长庆四年(824年)八月,刘禹锡由夔州(今重庆市奉节)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途中,他游览了九华山,并作《九华山歌》。知《陋室铭》者多,知道这首诗的,相对就少了。

刘禹锡说,原来以为天下的山水没有比华山更雄伟、比荆山更秀丽的了。看到“九峰竞秀,神采奇异”的九华之后,他后悔结论下得太早了。九华处偏远之地,不为世人所知,因此被称道的少。现在,他要为九华作歌,以便更多的人了解她。

奇峰一见惊魂魄,意想洪炉始开辟。疑是九龙夭矫欲攀天,忽逢霹雳一声化为石。不然何至今,悠悠亿万年,气势不死如腾岙。云含幽兮月添冷,日凝晖兮江漾影。结根不得要路津,迥秀长在无人境。轩皇封禅登云亭,大禹会稽临东溟。乘樏不来广乐绝,独与猿鸟愁青荧。君不见,敬亭之山广索漠,兀如断岸无棱角。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名声齐五岳。九华山,九华山,自是造化一尤物,焉能籍甚乎人间!(录自《全唐诗》卷356)

一扫《陋室铭》的平淡,《九华山歌》将诗人豪情喷勃而发。

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心学大儒王阳明的身影出现在九华。

他冒雨沿着羊肠小道进山涉险寻幽,探奇揽胜,畅游化城寺、太白书堂,观赏东岩、天台等奇景,留下不少诗文,“掬水洗双眼,披云看九华”、“岩头金佛国,树梢谪仙家”,以纪游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