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没年味儿都是没文化闹的

●春节晚会带给人的失望不必再提,就是去逛庙会,也除了觉得“挤”之外只剩“没劲”了。就庙会本身而论,除了最初恢复的几年有过一阵新鲜感之外,近些年的庙会一直让人觉得除了小吃没别的,而且小吃特贵,又不正宗。

●旧时庙会凡吃食、鸟兽、旧货、花木、卖艺之类,杂七杂八,无所不有,而现在的庙会则是“小吃”一门全揽。虽也有玩具、器物等等,也不过是点缀而已。这实际上是传统文化的失落。

还有半个多月,就又要过春节了。说句实在话,虽然春节还是中国人心中的第一大节,过年的气氛还是很热烈,但是任何人都知道,现在的过年太不像过年了。春节晚会带给人的失望不必再提,就是去逛庙会,也除了觉得“挤”之外只剩“没劲”了。就庙会本身而论,除了最初恢复的几年有过一阵新鲜感之外,近些年的庙会一直让人觉得除了小吃没别的,而且小吃特贵,又不正宗。

最近读戏剧家翁偶虹的《逛庙会》一文,感叹良久。文中记三十年代作者与京剧名家高庆奎同游隆福寺庙会,文中主要是写二人去访问鬃人儿、影戏人儿、面人儿、托偶人儿四个小摊的事儿,而凡庙会中所有,皆随笔而写,记述甚细。随文写出了吃食、肉食、骡马、禽鸟、珍禽、旧货、花木、草树、猫狗、古书、漆器、杂货、卖艺、算卦之类,还没写到上述四个小摊,已三千余字。涉笔成趣,令人追慕。而写四个小摊货品的艺术之高,摊主手工艺的技艺之精,也如同就在读者眼前。抛开作者的文章功力不谈,彼时庙会的兴盛丰富,确实令人怀想追慕。而且文中所述的并不是春节的庙会,只是平常日子的庙会,相当于农村的赶集或现在的超市;那春节庙会如何,更是可想而知。

现在“过年没劲”几乎成了一般人的口头禅。很多老人总是怀想童年时的新春,嘴里叨念着:“那会过年多有意思啊,现在这叫什么呀!”现在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就是:原来生活水平不高,一到过年可以改善一下生活,所以都觉得过年好;现在生活好了,天天都像是在过年,以至于真过年时反觉没意思了。这句话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读了翁老的文章之后,才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原因。

旧时庙会凡吃食、鸟兽、旧货、花木、卖艺之类,杂七杂八,无所不有,而现在的庙会则是“小吃”一门全揽。虽也有玩具、器物等等,也不过是点缀而已。这实际上是传统文化的失落。那时的人看重时令节气,所以无论贫富,吃食上都要应时当令;信而好古,所以古玩旧货古书供应不绝;看重家声名望,也就是庭院屋室的文明气韵,所以在院子里种下很多名花佳木。而今天的人按阳历不按阴历,所以对于节气很不看重;都追新潮,有几个人注意古物呢?即使喜好的,又有几个人有钱买呢?高楼栉比,又哪能置“天棚鱼缸石榴树”?

而且,过去无论何种微小技艺,必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当然这“文化”也许是“民俗文化”。鬃人儿、面人儿等决不仅仅以技艺的精纯取胜,其作品必定是戏文曲艺中声名卓著的人物,人们对这些人物耳熟能详,对这些历史故事津津乐道,所以对这些作品非常的欢迎。而今天的工艺水平虽然也很高,但是人们的兴趣已经转移了。正像京剧不被今人接受,很大程度上是戏剧内容本身不被人接受,而不是形式上的问题。

看来,在中国当今的世俗文化没定型之前,春节、庙会,恐怕都还是要尴尬一阵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