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但也有力,看见那封信的第一句话我就有种回去见到她一定要先扯着她头发跟她掐一架的冲动。
“舒良你别以为你距离何钦几千公里就真的当离他远了,先别急着否定我的话,你那种自欺欺人的性格我太了解!你最好这一周在大理好好想清楚你想怎么办。我不会劝你一刀两断也不会劝你原谅他,你自己的爱自己掂量。另外,回来之后我有事情跟你讲。”
>>>
开始的两天大部分都是在市区内度过。吃各种当地的食物,在手工布艺店里学当地人的方言。
第三天才去了附近的景点。从感通寺回去的途中碰到了住我旅馆隔壁的一对情侣,似乎男生准备出国留学读博,而女生已经开始着手在国内的一家企业工作。两人都是上海人,女生却并不像上海女生那样精明又小气,是健谈又大方的人。
晚上在楼下大堂与前台打工的小男孩聊天,那个上海女孩从楼上下来加入了我们。几分钟之后,她约我出去走一圈。
她是想要与我说心事,因我只是旅途中的陌生人,可以毫无负担地倾诉。我不知道是不是我表现得像一个善于倾听的聆听者,在我明知道她的想法之下仍旧答应与她出去。或许听一听别人的故事可以缓解我自身所遭遇的巨大痛苦。她在与我两人相处的时候第一句便很直接地告诉我说她其实并不想他离开。大理入秋并不如北方那么早,然而十月底的夜里还是略微有点凉。我将手插在口袋里表示愿意听他们的故事。
偌大的中国我相信像这样的男生女生的故事并不是少数。男生家里情况比女生家里好,在他们交往公开初始男生家里就表示不同意,而女生拗不过男生的苦苦表白仍旧抵住压力私下继续偷偷交往。其实一开始就知道不会得到想要的结局,但是从中学起窦生的情愫到大学被反对时已经沉淀到不是能轻易放弃掉的厚度,于是一直坚持到两人一起读完硕士终于走到了终点。
女生即将参加工作,男生要去大洋彼岸读博,彼此都是成年人承诺已经不是可以说出口的词句,双方心知肚明男生去了美国不会再回来了。这其实是一场分手旅行。但是我仍然有所感动,在大理有些凉的夜里,被触动了。因女生讲了一个细节。在大四已经准备分手的时候,圣诞节一大早收到了快递,那是女生一直想要读却买不到的书。是男生费尽周章通过网络买了英国的原版回来,与书一起快递过来的是一张很简单的贺卡,短短一句话,我依然如此喜欢你。于是感性战胜了理性,在那之后抵住压力继续交往了两年多。
大一寒假生日的前一天,收到何钦快递给我的生日礼物,是美国版的《说吧,记忆》。我甚至都想不起我什么时候在何钦面前提过想读这本书,因为那时基本已经读完了纳博科夫先生的所有小说,却一直买不到这本自传性质的《说吧,记忆》。而直到生日的第二天才发现书里何钦写给我的情书。何钦写字并不好看,只是很普通的男生的字体,但我依旧被感动了。打了电话过去别别扭扭半天才说出自己刚刚看见那封信。何钦说“不迟没关系,”顿了顿接着说,“那么我们交往吧。”那个时候周向跟诗经已经吵架、和好、热恋不知道多少个回合了。
我终于在大理的夜里回忆起了这样最不想回忆到的情节,托一个之前的人生里从未见过而之后的人生里亦不会有交集的女生的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