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自杀不赔款解读——这和控制自杀纯属南辕北辙!

“艾西心理”继续更新富士康相关内容。

富士康自杀不赔款解读——这和控制自杀纯属南辕北辙……

在我写完十连跳之后没多久,先是昨天听说富士康出台了新规定,以后自杀就不赔偿了。然后今天早上看新闻,看到了第12跳。没别的,先为死者默哀。

依照不想马后炮的原则,艾西就没必要说自己曾语言11跳和12跳的出现了。需要澄清的是,11和12跳必然会出现,只是艾西也没料到会这么快。不过,艾西在上一篇文章中的观点,还是较为正确的。11跳的年龄是19岁,12跳的年纪尚且未知。不过,可以看到,至少19比我们之前算出来的的循环这个平均年龄还要低。仍然可以证明,自杀者普遍为“当今社会下,生理成熟而心理未成熟”的“准青少年”。

不过今天的话题,并不是围绕着自杀年龄展开的。

今天艾西打算说一说,富士康的那个关于自杀不赔款的决策。从政治和法律角度上说,这样的公司决定,是不是违法——艾西说不准,因为艾西不太懂这方面相关法律知识。不过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自杀是不是赔款,与当事人是不是自杀,实在没有关联!

西方人有个短语,叫做nothing to lose,中国人意译为“一无所有”。其实艾西倒是认为,对于这个短语,也许直译的话更好,也就是“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我们看到的自杀者,正是如此。对于一个自杀者来说,自杀了,就等于自我个体的死亡,死都已经死了,我要那赔偿作甚?!留给我的家人吗?养育我的父母?当然,这也是有可能的,不过利他性自杀的情况并不常见。艾西猜测是不是富士康高层的参谋团,看小说和电视看太多了?!以至于他们当真认为,利他性自杀比比皆是?!

好了,说到“利他性自杀”这里就不得不解释一下自杀的分类。

在艾西的作品《洞察者——螳螂》中,因为刚好是写自杀的书,所以也讲到了。在这里,重复一遍。按照迪尔凯姆的理论,自杀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利己性自杀、示范性自杀和利他性自杀。

利己性自杀:是一个人缺乏与群体的整合和区别有关。说白了,假如一个人认为,他自杀了,给别人带来伤害和威胁,例如男女分手,其中一方自杀,是想让另一方痛苦,这种就是利己性自杀了。

失范性自杀:这个最常见,是说由社会规范的一种感知上的活着真正意义上的瓦解所导致的。艾西个人认为,富士康连环自杀案,其中可能有很多人是这类。啥意思呢?说简单点,我活不下去了,我觉得自己不存在未来,活着没意思,被人疏远或隔阂了,那我只好死了。

利他性自杀:是与一种感知的或真正的社会凝聚力有关,例如传统的日本剖腹自杀,或者现代社会中,中东极端恐怖分子的人肉炸弹,这都是利他性自杀。

其实,现代还存在第四种自杀,是富吉姆拉提出的安乐死。安乐死就没什么好解释的了,谁都懂,并且因为安乐死有很多支持者,也说不上可悲,所以不在讨论之列。

回复上篇,我们讲过的,富士康的许多受害者,其实都是“心理未成年人”,于是,这就和影视文学作品里经常出现的“利他性自杀”有所不同。在作品里,常有一个绝望的破产的好父亲,为了自己的老婆和孩子,伪造成意外死亡的样子,其实是自杀,为了获得保险公司的大额赔款,为了让自己的下一代和老婆好好活下去。但是,富士康的自杀员工,有几个是如此情况的?!他们都有先生或太太或孩子吗?不,我们认为没有!在第10跳的时候,富士康还出台了一个解释。艾西记不清楚了,好像是自杀者欠了债什么的?这说法是真是假,艾西无从考证,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12跳里,总不能都是欠债的人吧?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富士康的连环自杀,是一种已经公开化的,甚至社会习得性的,因绝望而导致的是失范性自杀!

艾西认为,唯独搞清楚这个结论,才有可能去探讨和改革,以使得越来越多和越来越频繁的自杀现象,得以控制。

越来越多,这很好理解,有一就有二,现在有了十二。越来越频繁,更是值得注意,否则,接二连三的跳楼,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因此,艾西不妨给富士康的高层们,上一课。反正他们也看不到!

自杀是有特征的,专业称为6个维度:境遇、意动、情感、认知、人际关系和连续性。

境遇特征:(1)自杀常见的刺激,源于不能忍受的心里痛苦;

(2)自杀常见的刺激时心理需求遇到挫折;

意动特征:(1)通常自杀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2)通常自杀的目的是为了中断意识;

情感特征:(1)自杀常见的情感是绝望无助;

(2)对自杀的内在态度通常是矛盾的;

认知特征:通常对自杀的认知态度是被压缩过的;

人际关系特征:(1)自杀的人际关系特征是想要与别人交流;

(2)自杀的通常行动是寻找出路;

连续性特征:通常自杀的连续性特征是终生需要应对的模式。

这些特征告诉我们,其实个体自杀是可以被感知到的。当然,也不意味着所有的自杀都是类似的。所以我们用“通常”这个词汇。现在值得注意的是,富士康的十二连跳,必然有其共性。并且,还有一件重要的因素。注意看意动特征的第一跳,自杀是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前人们连续跳的行为,实际上,已经对后人造成了影响:“勇敢那一跳”,问题就会得以解决!

因此,在富士康想与员工沟通解决问题之前,第N跳,永远不会太远!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