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世三百年(1)

胡兰成祖先并非嵊县本地人。

胡家可追溯的祖先胡家太公,明朝末年间贩牛路过此地,不慎失火将附近田里的成熟禾稻全部烧光,无奈只得以牛作赔。本钱既无,无处可去,这位胡家太公就留下来租田地种,不料来年风调雨顺,作物大获丰收,由这先祸后福的转折,他就立意在此安家落户,由此成了嵊县下北乡胡氏家族的开创者。经过三百年的繁衍生息,到胡兰成出生时,胡村[5]已是个有一百五十户人家的大村庄。

胡村人都姓胡,胡家太公是一百五十户人家的共同祖先,胡家非土生土长本地人,在胡村地界上都存着遗迹。胡村依山傍水,人家四散开分住于几处,分别叫做倪家山、陆家奥、荷花塘、大桥头,前两处显然是以前倪姓、陆姓人家的居处,只是胡氏宗族兴旺后才移居于其他地方的。

胡家为外乡人无疑,可外乡究竟在何处?至胡兰成父亲这一辈已茫无所知,胡村人只能往上胡乱攀附:“胡姓上代有胡瑗是经师,故堂名用五峰堂,猛将明朝有胡大海,但我不喜他的名字。我喜欢宋朝胡铨,金人以千金购求他弹劾秦桧的奏疏,现在祠堂里有一块匾额‘奏议千金’,即是说的他。此外我爱古乐府羽林郎里的胡姬,但是胡姬不姓胡。”[6]虽是荒唐,却是传统,只不过历史上,胡村人再也找不到其他更显赫的胡姓人物了。

胡村人真正的发达兴旺,是在胡兰成祖父这一辈,洪秀全太平军起事前后。其时,西方洋人刚开始与中国通商,沿海一带的上海、宁波成为内外交通的大商埠,胡村人的兴旺与中外贸易直接相关,当年西洋和日本需要的丝绸、茶叶和可做油漆、油墨、医药原料的桐油,胡村都有出产,胡村人得地利之便也开风气之先,迅速将营生融入进了对外贸易的渠道。那时候,胡村家家种茶养蚕,许多人家自设油车打桐油,出产经过商家商号的收集转手,输出外洋。整个胡村白墙黑瓦,院落齐整,就是那时植下的根基。

胡兰成祖父胡载元,当年称得上村中大户,家里开茶机,雇众多员工加工茶叶,每日账房先生和老师傅的工钱、伙食钱要用到上千文,其时猪肉价只不过一斤二十文。胡村大石桥一丈二尺宽、五丈长,也是胡载元当年带头捐款建造的。

可惜好年景只维持了十余年,随着丝茶桐油的外销受阻,胡村人主要收入来源减少,逐渐衰败了下来。到胡兰成出生时,胡村有二三十亩地的小地主只剩了两三家,自己有地五六亩、租种七八亩再兼做点生意的也不过两三家,这就算得上殷实之户了,其余人家都是田亩不足、饭米不够的贫苦人家,须靠做短工、贩私盐等才得以维生。逢到节庆和家中婚丧事,多有借债典当的事发生。胡兰成家也不例外,衰败了下来,到胡兰成父亲手里更是破落不堪,胡兰成幼小时,逢过年常见家中来人讨债。胡村几十年即从兴旺发达走到衰败破落,自己家中“富不过三代”,从日用千文到过年被人逼债的经历,在胡兰成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痕,他在青年时期研究马克思主义,最主要动机之一,就是要解开胡村由盛至衰的社会原因。

胡村衰败的社会原因或许难明,胡家衰败的家庭原因却是易解,因为明明白白就在眼前,是胡兰成的父亲胡秀铭。

我祖父去世,父亲十八岁当家,家业当即因茶栈倒账赔光,此后一直只靠春夏收购山头茶叶,转卖与他家茶栈,得益可得二百银元,来维持一家。但他不像是个生意人。有时他还爱到地里去种作,亦人家一看就知道他不是务农人。他笔下着实文理清顺,但他从没有想到自己或是读书人。他亦为人管事讲事,而不像个乡绅,他击鼓领袖群众,弹三弦吹横笛裂足开胸,但与大户人家败落子弟的品丝弄竹完全两派。广西民歌:“读书不像读书人,好游不像好游人,衫袖恁长裤脚短,你有那条高过人。”[7]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