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苦的意义与功用
破坏者原型的特质是以蜕变为主。如果破坏者只有这个角色功能,它对我们会相当有益,我们就无须抗拒它的作用,只要轻轻松松地接受它所带来的益处就可以了。但是我们之所以会有抗拒是因为破坏者原型常以不合理和无意义的方式表达。
有些人相信,业障(因果报应)(Karma)和轮回之说已足以解释人生的痛苦和不公。他们认为世上并没有真正的不公义,因为今生的烦恼是前生所犯罪孽的果。约翰·山弗(John San ford)在《罪恶、现实的另一面》(Evil: The Shadow Side of Reality)一书中,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他说:“这种业障与果报的说法似乎大大侮辱了人的感情。这个说法认为,这些遭受暴行的受害者,正在偿还他们因为前世行为所带来的果报。”
我们在生活中,处处可见这些在情绪上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公理正义,在实际上却被否定的不公平现象。无论这些现象发生在营养不良的婴儿身上、受虐儿童身上、暴行的受虐者身上,或是火山爆发、旱涝地震和灾荒饥馑的受害者身上,所有的天灾人祸都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因果循环的正义公平,在这类事情上都不是以理智来解释,而是以一个更深奥的宇宙奥秘来看待它。
当破坏者原型觉醒后,我们感受到的空虚,比孤儿原型的被弃感觉来得更加深刻痛苦。破坏者常在人的极盛时给予打击,这个打击并不是因为做错某事而得到的处罚,而是如《圣经》中的约伯般,遭到莫名其妙不应得的不幸灾祸。
约伯是个在各方面都很成功的人,为人处世、社会地位、经济财富和道德都相当优秀。他善良富有而且乐于助人,然而他却失去了所有的财富、孩子、甚至名声。破坏者摧毁了这个发展成熟的人格,是为了替某些东西的新生而铺路。对某些宗教而言,这种毁坏是为深入灵魂的奥秘作准备,经历过这一阶段的人,就再也无法重返旧日的生活。约伯后来度过这段困顿,重建起他的社会地位,并且重新拥有财富和子女。约伯并没有回到过去,仿佛这些失落与伤害从未发生,反倒是,他因为这个不可思议的不幸遭遇而改变了一生。
许多人尝试以因果报应来解释发生在约伯身上的故事,以为他一定是做了错事,或者,如约伯的妻子所认为的,一切都是上帝的错,约伯应当诅咒上帝然后再去寻死。其实这个故事的重点是,它不是任何人的错。这个故事中隐含的意思是,如果我们能想到“不是谁的错”,我们就能控制结果,而不会被死亡、痛苦和不义所击溃。接受生命中有理、无理面都存在的事实和人类对此事实的嫌恶讨厌,能够让人经验到生命的奥秘,并找到减轻痛苦和不义的方法。
这个奥秘不是让人用因果报应来解释“谁该被责备?”而是以现实的角度来看“遭受痛苦的意义是什么?”那么,每个遭遇痛苦又重生的人,可能就开始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境界,这是一个能激发人类潜藏能力的机会,特别是表露人内在神性的机会。
讨论神的本质及灵魂的不朽,已超过本书的范围。但是重要的是通过本书而能认清并且接受生活中常会有不测风云的事实。我们可以从希特勒大屠杀下的幸存者身上、从不正常家庭中长大的人身上开始,特别是童年受肢体凌辱或是性虐待的人、罹患艾滋病的人、癌症末期必须接受痛苦治疗的人、因有毒瘾而被社会排斥的人,以及失去家人或事业的人,甚至在“正常人”的身上,我们也能看到这个事实,年轻时的健康活力很快就会变成老年时的衰弱苍老。
自我为了要保护成长中的小孩,免于过早面对稚嫩心灵所无法承受的恐怖经验,它会压抑童年时被忽视的经验,以及身体上、情感上所受到的虐待、强暴和乱伦等。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当人的内在自我已发展成熟,不致因面对童年事实而崩溃后,过去记忆就会开始浮现。惊骇吓人的记忆,可能会使人的生活功能暂时失常,如果创痛不太深巨,它可以较容易地通过心理治疗方式而痊愈。
当毁灭力量来自外界时,我们会经验到自己的无力和无助,觉得自己受到命运的摆布和控制,例如,得不治之症的人,会发觉自己的身体和意念中,早就在跟随死亡的本能和冲动,因而清楚地意识到,我们并非无辜的受害者,死亡、罪恶、毁灭老早就存在我们内心了。发现死亡就在自己内在,是一次强烈觉察到破坏者阴影的体验。
面对这个体验,我们可能会因此一蹶不振,但也可能去超越它。当墙塌下来时,我们或许会生气发怒、怨天尤人,但是当我们认清事实之后,我们便能放下过去、重新开创新局面。人借着治疗丢掉过去的童年创伤(经验),从心灵麻木、拒绝情感中走出来,重新过真实的新生命。曾遭受致命疾病威胁的人,不会执著于斤斤计较一些不重要的事物,因为痛苦疾病帮助我们打开内心准备接受得救的恩典,许多宗教宣称,这种得救体验唯有他们才有。其实,开悟和得救并不专属某宗某派,甚至于它根本就不属于宗教的范畴。若认定只有某宗教才能经验到得救恩典,那么帮助戒除毒瘾的“12步骤”(Twelve-steps)就不会奏效。但事实上,全国各地吸食毒品和酗酒用药的人,当他们将自己交给一个远超过人类能力的至高权能手中时,都有得救治疗的感觉,甚至于当他们一点也不知道那最高的技能是什么的时候,也是一样。
痛苦使我们对自我不执著。而人常对健康、财富、家庭、爱人和言行态度执著不放。有时,为了学习新的东西,我们可能心甘情愿、或不情不愿地放弃旧有的事物;但无论是哪种情形,结果都相同。
对爱情给予承诺,常让人经历到软弱无助以及失落感。因为一旦有了承诺,就是放弃了选择权;从一个有无限可能的世界,堕入一个有限的生命中,于是,我们失去了自由。我认识一位值得尊敬的女士,当她和一位男士相恋后,才知道他爱喝酒。于是,她把大多数的时间,都花在参加Al-Anon (有酒瘾者的伴侣所参加之团体),而那位男士则参加AA (戒酒协会)。这些治疗花了他们许多时间,她也必须牺牲一些理想。另外一位新婚不久的男士,太太却检查出是癌症末期。于是他们原先的计划完全落空,他陪她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旅程。
人在面对这些情境时,因之而来的无力感各不相同。有些人因为太陷溺于自己的痛苦经验中,而错失了重生的机会。要度过这些痛苦的重点是,完全地去感受自己的悲动与愤怒,一直到能以另一个角度来看待新的事实为止。那些能帮助我们确信一切都在掌握之中的信念,都是有益的。
大多数的传统宗教,都教我们要信任上天,相信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相信他会按我们最大的福气安排好一切。另一些人则相信,这些事情之所以发生,是我们的内心最深处(可能是灵魂层次)自己选择的结果;我们内心深处如此选择,为的是要让自我有所成长(虽然我们的自我意识无法了解,为何要选择最艰难的挑战)。这两种想法,都能帮助我们放松自我,而感到安心一些;虽然自我觉得失去控制力,但却有另外一个仁慈的力量,为我们掌理一切,这个信念让我们在经历不可解的苦痛经验时,能够减少痛苦和恐惧。
讽刺的是,我们所得到的恩典恰与我们能放下多少自我、变得一无所有有关。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宗教都认为,世俗的功成名就会阻挠灵性的成长,以及神秘教派或苦行修道的人,会放弃世俗财富、自尊骄傲和亲密关系的原因,因为与破坏者原型相关联的美德是谦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