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研发中心向中国转移
牢记这三种研发类型,现在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它们是如何融入国际化这个更大的趋势的?如此多研发活动为何能够成功向中国转移?我们首先从第三种类型开始—以满足本土需求为目标的客户定制化服务。广义的研发活动之所以能在近几年里不断融入国际化进程,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在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促使越来越多的消费市场得到开放,对产品进行调试的需求也随即迅速增加。无论是在撒哈拉以南的非大陆搭建手机网络、在东南亚安装新的空中交通控制系统,还是在中国建设新的公共交通系统、在发展中国家引进针对“富贵病”(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的新药,所有这些产品都需要本土定制化的研发才能投入使用,因此不出意料,跨国公司若想将自己的产品推向更多的市场,就不得不在全球各地建立研发中心,也不是说它们必须在世界上每一个地方都建一个,但至少在产品投放前与当地使用者的广泛互动必不可少。当然,如果面对的是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或潜在最大的海外市场,这些跨国公司就拥有了足够的动力在当地建立产品调试中心,而此时中国在众多的消费市场中就脱颖而出了。
到底有多少产品在外商建在中国的研发中心里进行调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根据我们数年的采访记录,这个数字在很大一部分产业里都是非常惊人的。中国在许多产业领域均已呈现出了一个极为广阔的市场,但是这个市场也有自己的一套偏好、习惯和标准。就像一位通信业的负责人1999年的时候跟我说的:“如果你做的是全球掌上移动设备生意,那么你必须打入中国市场,如果你无法生产出能够吸引中国消费者的产品,那么你也无法在世界上的其他市场里坚守自己的地位。”一位来自欧洲的大型汽车零部件制造商2007年接受我和同事的采访时指出,由于中国的私营汽车组装商奇瑞和吉利公司所使用的钢铁没有欧洲的那么高级,并且因为中国在生产过程中大量用到手动焊接而非自动焊接,因此他们为中国制造的钢铁都是经过重新设计的。当这家欧洲公司跟随大客户(全球汽车组装商)进入中国或直接为中国组装商提供产品时,也总是将自己的一部分研发资源迁移到中国。在某些方面,这家欧洲企业并没有将自己的零部件往更高级的方面设计,以促使中国企业进入产业科技的最前沿,而是将设计退回到几年前,以适应中国较为落后的生产流程。一家大型的化妆品公司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不同的观点,该公司认为中国拥有1亿潜在用户,他们在很多情况下都想要拥有针对中国人的护肤产品,因此该公司在中国的研发团队也必
然随着销售额的增加而不断壮大,该公司在中国销售的近1/3的产品都是根据中国人的肤质以及使用习惯而专门设计的。当然,国外制药公司为了能让自己的药品进入中国市场,也必须在当地进行临床试验,在采访过程中许多制药公司都提到,它们在中国的研发中心所进行的工作就包括这类临床试验。有关医药的例子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因为中国当地的临床试验往往决定了关键的销售渠道的拓展。在中国的医疗保健系统内,医院和医生的主要收入来自药品的销售。中国医疗部门为了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在预防性药品和基本医疗方面对医院的收费进行了限制,但与此同时,在药品、高级诊断以及手术价格方面却比较宽松,因此意料之中的是,中国的医疗保健提供者势必会效仿美国的做法,热衷于给病人开高级药品,引进最先进的诊断器械,而忽视那些基础的预防性医疗。因为前者将带领医疗工作者走上致富之路,而后者只会让医院和医生为生计发愁。随着中国的医疗保健系统近几年来的变化,不仅价格机制决定了医疗提供者的行为,决策权也逐渐下放到提供者的层面,在这样一个系统中,关键的决策—无论是开药还是订购一台核磁共振仪,都是由基层医疗部门作出的,而且往往缺乏来自外部机构的监督,这就为医疗设备以及药品制造商带来了两方面的作用。第一,市场因此出现了乘数效应,因为基本上没有任何监管措施来防止过度购买仪器设备以及过量开药。第二,这也意味着若想开拓中国市场,跨国提供商们就必须和位于系统底层的医院以及相关部门搞好关系。一位跨国制药公司驻中国的研发经理曾对我说,若要在医院内部发展具有影响力的伙伴,新药和新设备的临床试验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而且这些伙伴会在将来帮你推销产品。、
从化妆品到医疗器械,从网络安全软件到互联网搜索引擎,如果制造商想要开拓新市场,一定程度的产品调试在几乎所有领域内都必不可少。许多情况下,尤其面对的是那种非常庞大的市场时,在当地设立一个研发机构是合情合理的,因此伴随着中国的发展,跨国公司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同样,随着中国企业逐渐走向全球,换言之,将自己的产品或系统推向海外市场,它们同时也在将自己的研发活动扩展到国外。举例说明,华为已经开始在欧洲和北美的低端市场大量出售通信网络系统,由于这个产业的国家标准和客户偏好(客户在这里指的是网络运营商,比如威瑞森或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等)各不相同,华为除了继续在国外开展研发活动,别无他选。
综上所述,虽然我们看到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在中国遍地开花,甚至一些中国的研发中心在国外拔地而起,但是这跟知识转移基本没有关系。知识转移意味着跨国公司将技术王国的核心钥匙相让给来自国外的竞争者,但是这些中心的存在并不能证明知识转移的发生。当然,这些中心也不是毫无意义的“公关发展中心”—专门讨好主管部门却不搞研发的公关机构,从我们的采访中可以看到,这些中心承担了大量的产品本土化和定制化工作,它们没有真的在转移关键知识,但却在促进销售方面扮演了关键角色。在今天的世界里,如果一家公司打算加大对海外市场的渗透度,势必要在海外建立以产品本土化为主要目标的研发中心,因为即使是一件高度标准化的全球商品,不同地方独特的区域条件依然存在,这就决定了该商品必须作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