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加息、通货膨胀、美元崩溃(5)

同样,宣称“印制钞票总会产生通货膨胀”是一个不合逻辑的推论。而这句荒谬的话却每天在媒体和金融市场上被不断重复,而且可能还借助了弗里德曼诺贝尔奖得主的威望。如果那就是弗里德曼真正探讨的问题,整个货币经济学的全套理论就有可能被一个简单的反例所驳倒—比如,2000~2009年间美国货币量增长幅度大于之前的10年,而通货膨胀率却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

弗里德曼的原话其实是略有不同的:“通货膨胀是一种随时随地都会发生的货币现象, 在此意义上,只有货币量比产量增长得更快才会产生通货膨胀。”

换句话说,货币量的快速增长是高通胀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这并不是说货币量的快速增长就是高通胀的充分条件—经济史上许多受到弗里德曼这一开创性研究启发的学说都公认只有一种因果关系。对于弗里德曼的格言,一种准确但稍显冗长的重新表述可能是这样的:“当高通胀发生时,之前总是会出现快速的货币量增长;而当货币量快速增长时,有时会跟着发生高通胀。”

这难道仅仅是咬文嚼字吗?即使货币量的扩张不总是导致高通胀,毕竟有时候是这样。鉴于目前美国政府印钞票就好像印墙纸一样,难道这不是应该担心的问题吗?

这个问题就引发了第二个谬论,同样也是危机前人们对弗里德曼这句格言的教条化理解。尽管某种意义上,货币量增长是快速通胀的一个必要条件,但是货币与通胀之间的精确关系从未得以粗略量化,因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下,货币的定义可由多种方法界定,而对用任一方式衡量出的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却只有经过“长期、多变的滞后” 期才会慢慢显现。

现代货币经济学最初试图通过寻求一个总是与通胀密切相关的正确定义来规避此问题。但是寻找这个“圣杯”的所有尝试都失败了,因为通货膨胀似乎先与一种测算货币的方法相关联,然后再与另一种关联。到了最后,弗里德曼提到的“货币量增长”就被重新解读为既模糊又笼统的“货币状况”。

现如今在经济学家中间普遍流传一种观点,就是通货膨胀的原因不一定是任何特殊形式的货币增加,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货币状况的扩张。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妙就妙在永远无法对其进行科学验证—或者完全解释清楚。对于危机前的正统经济学说而言,“货币状况”这个词可能指代任何东西,比如利率、货币坚挺与疲软、股市水平、私人银行的贷款积极性或通货膨胀率等。

但是如果货币状况在旁观者眼中一成不变的话,这就带来一个两难问题。在现代经济学家看来,“通货膨胀是一种随时随地都会发生的货币现象”这种表述相当于十诫当中的第一诫。但是如果我们不知道“货币现象”的意思,我们又如何确定自己的行动符合这一《圣经》的内容呢?答案就藏在现代经济学的智力游戏这一特点中。经济学家只是假设正常的货币状况的最佳标准,根据定义来看,就是无论利率、货币供应目标或汇率如何组合都会产生稳定的通货膨胀。然后他们就得意扬扬地宣布这种复杂的衡量货币状况的新方法与其本身密切相关!

如果这听起来像是在模仿《格列佛游记》中的天空之城,那么我们来看看下面这段对弗里德曼的通胀和货币量增长理论的赞美之词。在其《自由选择》一书问世50周年之际,用这篇演说词来庆祝再合适不过了。这部经典著作代表了弗里德曼的政治信条,可以称之为资本主义时代的知识圣经。演说词的作者是世界顶尖经济学家之一本·伯南克。他讲道:“由于金融创新和制度变化等因素,货币增长速度并不能作为反映货币政策态势的完全指标,因此,货币增长稳定并不一定代表经济所依靠的货币环境稳定,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也不明确地具备这种功能……因此,要判断经济的货币环境是否稳定,最终还是要看诸如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通货膨胀这样的宏观经济指标。在这一点上,现代中央银行家们好像采纳了弗里德曼的建议。”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