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将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关于“十二五”期间投资规模与重点研究课题的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全球各国都处于危机后的再平衡期,欧美政府普遍“重启工业化”。在过去的20多年间,这些国家的工业产出占全球份额下降,使其决心扭转这一趋势,这无疑将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上升趋势的抑制。与此同时,中国的工业产出比重已达到极限,工业化质量的提升之路还很漫长。如果再加上国际社会以汇率调整和气候变化为名,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更苛刻的要求,那么“十二五”期间,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将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引发国际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各种结构性、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凸显,使中国产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产业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此,“十二五”期间,中国产业战略转型方向要明确,而这个方向可以概括为“融合、创新、绿色、开放、安全”。显然,中国未来的产业发展已显现出非常明显的交叉与融合的特征,“十二五”规划将中国的重要产业领域划分为基础工业、装备制造业、交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产业与农业六大领域,并提出在这六大领域的发展中需着重自主创新、节能环保,与此同时,改变过去重点在国内布局的思路,而应站在全球资源的角度布局,保障产业安全。
中国已成为碳排放大国,备受国际社会关注,减排压力巨大,未来许多“两高一资”产业将面临生存困境。事实上,无论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还是中国本国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局限性,绿色发展都是无法回避的挑战。过去30多年的发展,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过度开采利用,使中国能源资源开发逼近极限,同时,也导致水资源、耕地、草地等主要农业资源呈现日益减少的趋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受到制约。与此同时,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超过50%,产业发展越来越受制于国际市场,使得产业安全受到威胁。即便没有外来压力,产业的绿色转型都不可避免。当然,普遍共识是,发展绿色产业不仅仅是挑战,还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与产业竞争的核心。无论是通过发展电动汽车、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世界制造中心转变为绿色技术发展和应用中心,还是以先进的能源技术构建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能源安全供应体系,都将为中国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从政策层面来看,2010年中国政府密集出台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资源循环利用鼓励政策表明,未来5年绿色产业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例,这是一个将来可持续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在未来5年将受到更大关注。
此外,针对资源循环利用行业的问题,“十二五”期间将把建立和规范废旧资源回收体系、扩大和规范废旧资源范围与管理、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创新能力不足一直是中国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而提高创新能力仍然是未来中国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技术投资显然是“十二五”期间的重头戏。尽管中国的部分新兴产业规模已跻身世界前列,但是长期产业技术基础薄弱、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仍然是制约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瓶颈。以新能源汽车为例,虽然政策已经给予特别重视,但是两个“五年计划”中国家财政在研发上的投入仍不足20亿元人民币,不及美国一次性在动力电池上投入的24亿美元的1/10。企业方面,中国汽车行业企业年研发投入约为400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通用、丰田等单个跨国企业一年的研发投入总和。新材料产业方面,也同样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目前,中国从事复合新材料科研生产的单位有1 000家,但其中90%以上为研发能力薄弱的中小企业。
投入不足导致中国的产业基础、制造技术长期滞后。“十一五”规划确定的16项重大技术装备中,仍有许多产品的关键技术依赖引进或模仿;有些装备虽已实现国内制造,但缺乏自主设计能力,并未掌握核心技术,如高端轴承、特种材料、机床数控系统、铸锻重大工艺等基础装备技术,长期依赖进口。
创新能力弱导致中国工业总体水平仍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中国炼钢企业多达500多家,重点大中型企业只有73家,其余大部分是年产钢几万吨和几十万吨的小企业;31个省市中仅有5个未建炼油厂,但炼油企业平均规模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因此,“十二五”期间将着力加快改变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和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低端的状况,将通过国产化和自主化的“复合式发展”提升产业关键技术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稳定持续的技术创新投入是重要保障。据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项调研显示,其涉及的大多数地区都表示“十二五”期间将加大对本地区重点新兴工业领域的创新投入力度,同时也呼吁希望获得国家层面的专项资金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