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中国经济发展的制度推手(2)

“十二五”规划将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将发达国家历时一两个世纪的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过程在“十二五期间”全部实现,从而形成与发达国家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十二五”规划的制订和实施,要求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

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实现这个目标,目前已进入第三阶段。“十二五”期间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后程”,是承上制订“十二五”规划启下解决关键性问题、作出决定性贡献的重要时段。由此,“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了。

“十二五”规划强调,必须正视当前中国发展模式还有较大缺陷这一现实。比如,在对待人的发展问题上中国还属于低端人本阶段,工业化方面还是一个创新小国,城市化方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国际化方面对外出口依赖度过大,体制支撑方面一些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改革仍然滞后,比较优势方面劳动力成本优势渐失。这些现实国情,都在提醒中国要认清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在增强机遇意识的同时,特别注意增强忧患意识。

“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提出了重大的改革任务。

“十二五”规划将为中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未来几年,中国发展转型的基本方略将围绕“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主线,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生态文明化,以及价值观的先进化和多元化。

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十二五”规划首次将“扩大内需”单独提出,表明中国政府将“扩大内需”战略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仅着眼于消费、投资与出口平衡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更着眼于让更多民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十二五”规划共分12部分,其中第二部分题为“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中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与消费被称为“内需”。长期以来,消费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板”,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一直徘徊在40%~50%左右,2008年该比重仅为。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投资所占的比重。近5年的数据显示,仅固定资产投资一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就接近50%。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晓晶指出,“扩大内需”的单独提出充分表明,中国已将其完全纳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战略性经济结构调整的轨道。

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节能减排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正如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向国务院提出的研究报告(以下简称“中咨报告”)所指出的,中国产业正处在由“快速壮大”向“发展”迈进的战略转型期。未来5年,中国将努力构建“融合、创新、绿色、开放、安全”的产业体系,以实现产业真正壮大。因此,未来5年是中国产业发展突破资源环境制约、实现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