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乐观的一面是,本章中讨论过的日本汽车行业在1989~1999年发展得很不错,产能过剩是其特征。期间发生的是,实力最强的9家汽车厂商在全球范围内变得更强,而最弱的厂商要么退出了市场,要么压缩了规模。但是这种变化不是来自德国和美国,而是来自日本。
至于最重要的美国市场,日本公司保持着25%的市场份额,这意味着它们必须减少出口量,并重新调整面向高端市场的产品结构,比如像丰田的雷克萨斯和本田的传奇/阿库拉。整个20世纪90年代,韩国汽车厂商还没能在美国市场站稳脚跟。当日本人开始进入高端市场时,局面已完全改变了。90年代中期,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日元兑美元汇率下跌,韩国汽车厂商便从美国市场撤离了,并在发展中国家寻找更有前景的市场。
此时,当几乎所有的关于业务的假设突然在一夜之间发生改变时,我在本章中提到的“橡皮”就变得非常重要了。有些人称这个过程为“摒弃”,另一些人称为“清零”或“复位”。重要的是,去观察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变化,然后看看是否能用自己的专业术语来解释这一切。千万不要听信别人的观点,因为基于这种观点的假设可能已经失效、过时了。当产业中的供应链不断重组、走捷径成为常态时,关于静态业务系统和价值链的假设便没有特别的意义了。亚马逊公司并不会因为只有一个网店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书店。捷威2000和戴尔既没有很长的销售链,也没有自己上游的物流系统,它们只是用小型的呼叫中心来接受直接来自顾客的订单,然后分别用美国联合包裹公司和美国联邦快递公司来实现它们供应链的功能。
这个世界瞬息万变,使我们把公司定义为“移动的靶子”。在美国,随着5000万人在家或是在SOHO的环境里办公,网络公司日益变得司空见惯。这说明,人们对公司组织的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21世纪的公司可以由很少的人组成,他们在一个工作中心制订产品规划和营销计划,同时请硅谷富有独创性的创新者们进行基础开发与设计。这些设计师们会顺次将此业务转包给在班加罗尔的印度软件开发商,让他们来细化设计。从电子零件成本最低的新加坡的批发商那里采购零件,然后再运到中国的北部城市大连进行组装。美国联邦快递公司或美国联合包裹公司会将这些成品空运到美国或欧洲。付款方式当然是刷信用卡,它是一种普遍的结算工具。如果你将这种模式与20世纪的公司进行比较,你会看到我们正在迈向一个全新的无国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