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造假革命(1)

2003年夏,互联网行业新秀Friendster。com成为硅谷追捧的对象。Friendster在第二轮融资中,筹到100多万美元;Google出价3 000万美元收购Friendster,被Friendster拒绝。硅谷已经有两年不曾出现这样的数字了。Friendster如此强健的发展势头,也让德沃尔夫大开眼界。

德沃尔夫认为,Friendster身价飙高,标志着网络投资市场终于再度活跃起来了。在给老板格林斯潘的电子邮件中,德沃尔夫这样描述Friendster的过人之处:

“Friendster是一场真正的革命。这家网站没有在广告宣传方面投入一分钱,就赢得了150多万名用户的积极参与。积极参与是Friendster区别于其他网站的重要特征。在Friendster上,你很难找出哪名用户离线超过24小时,难怪这个网站慢得

可怕。”

Friendster的确具有革命性。它的创始人是乔纳森·艾布拉姆斯,他曾经是网景通讯公司的程序员,他创建Friendster的初衷,是为改善JDate。com等传统在线相亲网站。乔纳森·艾布拉姆斯告诉记者:“在JDate上,几乎每个家伙都注定比照片里的自己重20磅,要么,就是老20岁。我们希望网友们上传的信息能够更加真实可靠。在Friendster上,人们会放一些更加真实的照片上去,因为你知道你的朋友们会看到照片。”

乔纳森·艾布拉姆斯离开网景通讯公司后,在加利福尼亚州桑尼维尔市租下一套公寓,开始实施创建Friendster的计划。2002年6月,Friendster试用版开通,乔纳森·艾布拉姆斯首先向自己的朋友们开放了Friendster。网站迅速流行开来。用户在Friendster上创建个人主页,上传照片,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邀请朋友们互相加为好友。2003年3月,Friendster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通,年底时,网站已拥有上百万的注册用户。

人们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创建个人身份的想法由来已久。早在进入数字时代之初,网民们就已经开始想各种办法建立在线身份。在早期的电子公告板系统中,用户使用真名以外的常用名代表自己的身份。1985年,全球电子连接创建后,《全球目录》(Whole Earth Catalog)的读者和作者使用网名发表帖子。网络真正流行起来以后,用户可以自由变换网络身份。1994年,雅虎地球村(GeoCities)问世,用户从此可以自由创建网页,利用照片和文字展现自我。想法相似的网友在上面组建了各种名目的“群”,用户可自由加入感兴趣的“群”,成为“群”的成员。大量交友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网络世界里,但不同的网站又都保持了各自不同的侧重点。Xanga和Blogger都于1999年开通,是博客类网站的代表。1995年开通的交友网站Match。com为网友搭建了寻找未来伴侣的平台。

Friendster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在人们的网络身份之间建立起了联系。Friendster上的每一个主页不仅包括主人本人的照片,而且包括其朋友们的照片。点击其中某个朋友的照片,您就进入了这位朋友的主页。这种联系看上去没什么大不了,但这却是一个巨大的创新。Friendster使众多用户原本孤立的页面连成了一张网,每名用户的特征都能够通过这张网得到诠释,你的朋友就是构成这张网的结点。乔纳森·艾布拉姆斯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就是通过一个人的朋友来评定这个人的。把这个道理套用于网络,不也同样适用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