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共中央打通苏联战略方针的提出与演变(4)

 

第二节  中共中央打通苏联的战略方针

一  建立川陕甘根据地方针中“青宁新”因素的考虑

1935年1月,长征途中,党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党中央、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红一方面军采取了高度机动灵活的运动战方针,回师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突破了数十万敌军的重重包围,6月,在四川懋功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红军长征开始之后,党中央同共产国际中断了联系,这虽然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处理和解决问题,走向成熟,但也使中国革命得不到应有的帮助和支援,对革命事业的发展有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各路主力红军失去了革命根据地的依托,处于长途转战的征程中时,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帮助,对于粉碎敌人的围追堵截是十分必要的。

党中央进入川北后,了解到了苏联在新疆的影响,在制定以建立川陕甘西北苏区的总方针时,就考虑到了靠近苏联的有利因素。懋功会师之后,6月16日,朱德、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致电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指出:“今后我一、四两方面军总的方针应是占领川、陕、甘三省,建立三省苏维埃政权,并于适当时期以一部组织远征军占领新疆。”有着打通与苏联的联系,取得援助的考虑。17日,张国焘、陈昌浩复电中央,提出红军“向川陕甘发展,组织远征军,占领青海、新疆”,或暂时向南进攻。对此,党中央认为:“目前形势须集大力首先突破平武,以向北转移为枢纽。”“我如此大部队经阿坝与草原游牧区域入甘青,将感绝大困难,甚至不可能。”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懋功县两河口举行会议,周恩来在报告中谈到,当时中央“决定是到岷江东岸,在这地区派支队到新疆”。会议做出了《关于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提出:“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在运动战中大量消灭敌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使中国苏维埃运动放在更巩固更广大的基础上,以争取中国西北各省以至全中国的胜利”的战略方针。27日,张国焘在致徐向前、陈昌浩的电报中,具体说明两河口会议的“战略以首先集中兵力消灭松潘之胡敌,迅速转到甘南,用运动战向前灭敌的方略,创造川陕甘赤区。同时,以小部在洮河、夏河区域行动,以便将来在甘、青、新、宁广大区域发展成为后方”。

8月4日至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沙窝举行会议。张闻天在报告中重申了两河口会议所作的北上决定的必要性,明确强调了争取西北地区,背靠苏联的意义。毛泽东在发言中分析西北地区的特点时指出:西北地区“地理上靠近苏联,在政治上物质上能得到帮助,军事上飞机大炮,对我国内战争有很大意义”。“我们基本上靠自己,但应得到国际的帮助。”“要用全力实现在西北首先是甘肃地区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但要派支队到新疆,造飞机场,修兵工厂。”沙窝会议做出的《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在分析西北革命斗争的有利条件时指出:“在地理上又接近世界无产阶级祖国苏联及蒙古人民共和国,这更造成苏维埃与红军发展的有利条件。”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两河口举行会议。毛泽东在报告中针对张国焘要红军主力西进的思想指出:“我们的行动方向,一是向东(陕西),一是向西(青海、新疆)。红军主力应向东,向陕甘边界发展,不应向黄河以西。”会议通过的《关于目前战略方针之补充决定》指出:“在目前将我们的主力西渡黄河,深入青、宁、新僻地,是不适当的,是极不利的(但政治局并不拒绝并认为必须派遣一个支队到这个地区去活动)。”

可以看出,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之后,党中央在提出建立川陕甘根据地方针的时候,虽然与张国焘就战略方向与重点存在着分歧,但始终将靠近苏联作为中国革命的有利条件来看待,并纳入到了整个战略方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以后战略发展的可能进行考虑的。

二  打到苏联边界去取得共产国际援助的方针

1935年9月,由于张国焘企图分裂和危害党和红军,党中央被迫率领一、三军团和军委直属纵队从巴西继续北上。9月10日,党中央致电张国焘:“中央认为,北上方针绝对不应该改变,左路军应速即北上,在东出不利时,可以西渡黄河,占领甘、青、宁、新地区,再行向东发展。”

注:以上内容图略,图片内容请参考原图书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