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伪造的事实,捏造的数字(12)

跟戈尔一样,小布什也有过“最优选择”的恶劣行为。跟每一任美国总统一样,小布什总爱把自己偏爱的规划项目说得天花乱坠。例如,“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是他任职初期所制定的教育改革政策。根据2002年小布什签署的此项法案,各州教育行政部门将获得用于推行强制性学生统考和其他教育改革措施的经费。这是一次极富争议的举措。几年后,在美国国情咨文演说里,小布什宣告“不让一个孩子落后”的教育改革政策在美国各地中小学取得了惊人的成就。“5年前,国会议员们克服党派之争,团结起来批准了此项法案……而且,由于我们批准了这个方案,中小学生们普遍在英语阅读、数学科目中表现得更好了。”这个宣告就是很罕见的双重“最优选择”行为的范例。

首先,当小布什武断地宣告美国中小学生普遍在英语阅读、数学科目中表现得更好时,他就不得不进行“最优选择”。他用以立论的数据资料来源于美国教育部,美国教育部会举办周期性的全国教学水平评估测试,来考察美国中小学生在很多科目中的学习表现。当然,最终获得的数据资料表明,四年级、八年级学生的英语阅读、数学科目平均得分确实在“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实施后明显提高了。但是,有一些数据资料则被他忽略掉了。十二年级学生的英语阅读科目平均得分在同一时期出现了明显下降。或许情况本身有些复杂(高年级测试题目类型有变化,变得更难),不过十二年级学生的数学科目平均得分也有轻微下降。所以,只有忽略掉十二年级学生的成绩,才能说学生们普遍在英语阅读、数学科目中都表现得更好,否则就是站不住脚的。强调正面的论据,忽略反面的论据,这就是第一重“最优选择”行为。

其次,将美国中小学生们普遍在英语阅读、数学科目中表现得更好的现象归因于“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这同样需要“最优选择”。如果你认真去查看小布什引用的数据资料,你就会发现,四年级、八年级学生的数学科目平均得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在逐年按基本相同的比例提高,这种状况早在法案通过前就出现了。同样,四年级、八年级学生的英语阅读科目平均得分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年按这个(适当的)基本相同的比例提高。通过忽略掉2002年以前的数据资料的方式,小布什成功地把“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的实施伪装成美国中小学生们普遍在英语阅读、数学科目中表现得更好的原因,而不顾这些年来学生成绩整体提高的趋势并没有发生变化的铁定事实。只有当人们未能列举出早年的数据资料,以至于无法按照正确的背景知识来评判学生的得分时,“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的实施才会表现为似乎是学生成绩上升的原因。这就是第二重“最优选择”行为。事实上还存在着第三重“最优选择”行为。就算大家认可数学、英语阅读科目是很重要的,学校也提供了大量其他科目,如英语写作、科学、历史等。根据从这些科目采集来的数据资料,中小学生们的成绩仅仅是稍有提高,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出现下降,尤其是在高年级。只关注英语阅读和(部分)数学成绩的变化,并把它作为评价教育改革成果的标志,这是很片面的。看吧!就算“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彻底失败了,小布什也能把它说成是一项成功的举措。

与教育行业相关的调查统计是“成果包装”的最佳温床。改进教育体制确实很难,想要在这个带有极大惰性的庞大官僚体制上作一番改动,需要大量金钱、努力和时间。对于政客来说,更困扰他们的一点是,好的教育政策必须要经历很多年后才会真正见效并让当届政府受益;或许当公民们意识到某位杰出领导人确实改进了教育体制时,他已经下台很多年了。“成果包装”则提供了展现“政绩”的捷径,它甚至使得政客压根不用费工夫修改教育政策,就可以享受到切实改进教育体制所带来的益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