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的几个不完全特点

严格地说,本章介绍的不完全是思维导图。如果要准确地定义,本章给出的应该是导图或者广义的思维导图。从严格意义上讲,思维导图的核心是思维,这里只是开了个头。有导图的形式,却还没有触及思维的实质,这一点是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的。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开头呢?除了介绍方法,这样做的用意还有借用熟悉的例子展开介绍导图的一些基本特性,以加深对导图或思维导图的理解。我们应该从本质上来认识思维导图,而不是仅仅把它理解为一种新的形式。思维导图是一种工具,一种方法。从本章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导图具有以下特点。

1.导图具有结构化的特点

与传统的表现形式(如文章、笔记、书籍等)相比,导图结构化的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我们可以说一篇文章、一件有序的事物甚至一句话都有它们的结构,但在通常情况下,这种结构是隐性的,而计算机中的文件和文件夹的结构则非常分明,导图也是这样。导图不仅结构分明,而且层次感很强。通过这种文件夹与导图结构的关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导图作为一种工具或一种方法会产生很好的效果。思维导图的结构性很强——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

2.导图具有一种系统的概念

导图中所有的内容都围绕着主题展开。无论导图是大是小,它一定得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在一幅思维导图中,分支的数量不等,层次不等,但是相互关联,一个分支下面的子分支就是一个个分系统。在学习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要的就是这种按照“总系统→分系统→子系统”的形式发展下去的思维。这里要说明的是,系统与完整相关,但与详尽并不一定画等号。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要把计算机硬盘中所有的文件绘制成一幅大大的导图,那么在大多数情况下,它的系统性是不怎么样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以后还要说到。

3.导图具有一种放射性功能

如果读过《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一书,我们就会知道思维导图的创始人托尼·巴赞非常看重“放射性”在思维中的创造作用。他在给书起名字时也没忘记加一个副标题——放射性思维。在本章所举的例子中,应该怎么来理解这种放射性思维呢?我们可以将选择的每一个文档作为导图的一个最小分支,当文档很多的时候,不得不对文档进行分类,甚至是分很多层次的类。同时我们也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每一个文档又代表一个子系统。例如我们正在阅读的“乾坤挪移”这一章,仅就文档结构来讲,就可以展得很开。当“三招十八式”全部展开,就有了我们面前的这本书。如果“三招十八式”能被人们接受,给人以启发,那么这些思维结果会得到进一步的展开,也就不止是一本书的事了。这样解释有点给这本书做广告的嫌疑,不过这的确是思维导图需要的思维放射的效果。我们就此打住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