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与中国打工族面对面(8)

有些妇女强烈地谴责我,因为我在衣服上花钱太多。她们说我每周花在衣服上的钱不应超过25美分,而非花1美元……但是一个女孩儿若想踏进位于科尼岛或剧院的上流社会的社交场所,就必须有体面的衣服穿。

我有许多朋友,而且我们经常举行狂欢晚会。许多年轻男子向我搭讪,但除了亨利,我不会跟任何男人外出。最近,他催我结婚催得越来越紧了。

纽约的工厂尽管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合理性,但萨迪微薄的工资给了她选择权。她曾经考虑过嫁给亨利,但后来决定:

我想我要再等等。

整整100年后,作家彼得·赫斯勒跟踪调查了马丽(音译)的情况。马丽来自中国农村,是他为美国和平队服务期间英语课上的学生。马丽离开家,来到了深圳东南部的工业区,在一家首饰工厂打工。赫斯勒担心马丽在这个城市的生活状况不好,就去拜访她。他了解到:

自从来到深圳,她一直都是找份工作,然后辞职,再去找工作。她曾谈过恋爱,也曾反抗过老板制定的严苛规章。她24岁。目前她生活得还不错。

全世界的女工都因为缺乏选择而来到工厂,理想的工厂工人的特征是服从,而非才智或创造力。尽管如此,工厂的工作本身为年轻女性提供了许多选择:她们可以选择一顶新帽子、一个新的男朋友或不找男朋友,而且当她们的技术提高时,她们可以获得一份新工作。正如她们的服从来源于缺乏选择,她们的新世界提供的选择也逐渐淡化了她们的逆来顺受。一个国家接着一个国家,一个工厂接着一个工厂,妇女们奋起反抗、直视老板使他们不敢抬头。她们拥有了自己的视野,并作出自己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她们对于纺织业来说变得不那么理想了,但是对于那些不断发展壮大,需要原创力、决断力和团队精神的行业来说她们却是更好的工人,在底线竞争不断推进的时候,这些行业应运而生,而棉纺织厂却要关闭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