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过去的那种合情合理现在却变得有些不太合理,中国和德国的出口均已超过美国。时下,美国在全球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仅为13%。在外国直接投资中,美国所占的比重已经不足20%,而在1945~1980年,其所占的份额接近85%。
这两个变化均反映了同一个事实:美国在经济上的支配地位较50年前已经下降了。这一事实反映了其他经济体的进步,先是欧洲,再是日本,然后是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在人均收入方面,这些国家与美国之间的差距日渐缩小。经济学家将这种差距缩小称为追赶或趋同。这完全是一种自然现象,因为没有内在原因表明美国的收入和劳动生产率水平就应该高出世界其他国家数倍。这一追赶过程是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伟大成就之一,因为世界大多数人口已经开始脱贫。但这也意味着美国在国际交易中占的份额更少。而正是这一事实,让享有特殊支配地位的美元陷入了一种不安的紧张局势。
美元在国际市场上的支配地位让美国人获得了可观的收益。一个在新德里旅游的美国人可以用美元支付计程车费用,因此也就免去了必须在所住酒店兑换货币的不便。基于美元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使用,美国银行和公司也可以获得类似的好处。一家向中国出口机床的德国公司若收到以美元支付的货款,则成本必然增加,因为它还需要把这些美元兑换成欧元,以支付工人工资和购买原材料的货款。但同样是出口机床,美国的出口商则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公司,美国生产商收到的是美元,而它支付给工人、供应商和股东的同样也是美元,因此不存在货币兑换成本。
同样,一家瑞士银行接受瑞士法郎存款,但发放的贷款却是美元,因为它的客户希望获得美元贷款。如此一来,它就得考虑汇率变动可能对其带来的风险。虽说这种风险是可控的,但这需要支出额外的成本。为保护自己免受损失,该银行可以购买一份远期合约,在贷款到期时,按照发放贷款时约定的汇率,将应收的美元贷款兑换成瑞士法郎。但额外的交易需要额外的成本。而美国银行则不会面临这种风险,它吸收的是美元存款,发放的是美元贷款,所以无须通过这种方式来对冲外币头寸,因此也就不会有额外的支出。
对于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一个更具争议的好处就是其他国家为获取美元而为美国提供的实际资源。美国铸币局“生产”一张百元美钞的成本只不过区区几美分,但其他国家为获得一张百元美钞,必须提供价值相当于100美元的实实在在的商品和服务。(美国印制美元与外国人获得美元的成本差异就是所谓的“铸币税”,其源于中世纪的领主或封建主,他们铸造货币,并从铸造的货币中拿走一部分贵金属,据为己有。)在美国之外,大约有5000亿美元的美国货币在流通。为此,外国人必须要为美国提供价值5000亿美元的实际商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