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川路上(2)

 

我还是太年轻,除了在靶场打过枪,从来没有打过仗,趁着这次行军的机会,你把你的验多教教这些兄弟,免得还没看见日本人什么样子,就被炮火掀了。”

这还是李德明出川以来,第一次以这么严肃和尊敬的口气向自己请教,孙和一时有些不适应,半张着嘴,却不知道从何说起。

此时他们周围,因为对话的缘故和香烟呛人的影响,慢慢聚集了一些年轻的士兵。新兵最喜欢听的,就是老兵在战场上活下来的经验,这可是用命换来的。

“排长,你说我们手里的家伙打得赢日本人吗?”一个嘴唇还没有长出多少胡子的士兵胆怯怯地问。

李德明心里微微叹了口气,他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了。就他所知,川军的武器极其简陋,大部分是“老套筒”,不少武器的膛线都快磨光了,更不要说那些甚至还要靠绳子把枪管和枪托绑在一起才能使用的枪。

“日本人除了比我们多炮火、飞机,其他的还不是一个样。”李德明仔细地组织着词语,此时此刻,士气可千万不能泄了:“听说日本人长得特别矮,站到战壕里都要靠凳子才能看到外面。”

这话一说,大家都笑了,一个兵奇怪地问:“那不是每个日本人都要背一条凳子?”没有人去管他话里的逻辑,大家伙更是笑成了一团。行军辛苦的心情调整得差不多了。

“实话告诉你们,等到了西安,我们就有新武器了。”等大家笑够了,李德明继续说:“西安,知不知道?比成都还大,是好几个王朝的首都。”

“为啥子要等到了西安才能换装备?”大战来临,显然武器的话题比所谓的“京城”要有吸引力得多。

“瓜娃子(瓜娃子——笨蛋)。”孙和拿烟嘴敲了问话的士兵一下:“西安有个很大很大的军需库晓得不?”“不晓得。”几个兵并不怕孙和,而是异口同声地回答道。

看见孙和的尴尬样,李德明也忍不住笑了:“班长说得没错,西安是国民政府在西北设置的最大的军需库。听说里面尽是中正式,还有日本人用的三八大盖,轻重机枪,数量多得不要说是我们,就是整个川军换一遍都没有问题。”

“是不是衣服也可以换?”一个兵看了看自己身上补丁落补丁的军服,还是单衣,便关心地问。

“当然可以换。人家蒋委员长这一次是下了血本的。到时候兄弟们都穿起新军服,洋盘一下(洋盘——炫耀)。有机会再照个像,就是找媳妇也容易得很。”李德明想到抵达西安的种种好处,心里也不由得痒痒的。

排长的话让所有的人都兴奋不已。看看手里的东西,想着还有十几天就可以换成中正式,有可能是日本人用的三八大盖,甚至还有重武器,士兵们顿时纷纷议论起来。

不过孙和倒是有不同的意见:“明娃子,要你这么说,那蒋委员长不是要大大地破一次财了?他铁公鸡一个,会有这般好心?”

李德明不屑地看了他一眼:“你懂个,现在是在抗战,是国难时期。我们打日本人未必然还打拐了(未必然——难道说;打拐——打错)?他蒋委员长不给我们换装,未必然让我们靠手里的破玩意儿去和日本人打?那要死好多人?再说了,不给我们换,他那些装备留到生锈发霉?”

毕竟是这里面最大的官,又读过书,李德明的一番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趁着大家的情绪高,李德明把前几天在营部开会时听到的说给大家,做着动员:“刘长官曾经说过:‘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上不甚光彩,今天为国效命,如何可以在后方苟安!’

“这狗日的日本人,国土面积不比我们四川大多少,以前比我们弱小的时候,装得跟到个龟孙子一样,比我们先进了,就调过头来欺负我们。

“从甲午海战算起,现在都有四十多年了。这回我们不仅要让小日本看看我们中国人的骨气,也要让外省人看看我们四川的男人是不是有卵子的。”

“说得好!”一个声音从外面传来,是团长来了,营连长都陪着。士兵们一看大官来了,分成两边,让出一条路来。

“报告团长,部队正在休息,请指示。”虽然是自己的亲舅舅,到底这里是在部队,他还是很正规地立正、敬礼、报告。

林修然今年40岁出头,当了四年团长了。他深知枪杆子的好处,所以在四川内战刚结束的时候,就自作主张,把外甥从上了一个星期的大学里面“骗进”了军队。好在这小子原本就不是安分守己的人,进了军营,竟是各项考核全优。这一下,不仅堵住了闲言碎语,更是为他增了不少光彩。

等到姐姐知道长子没有读书而去当兵的时候,已经大半年过去了,闹了闹没有结果,也只好同意儿子留在军队了。

从成都出发以前,林修然专门带着李德明到姐姐家请罪。他知道,和日本人打仗,那是至少在用3∶1的人命去拼,此去已经是凶多吉少。当初想得好好的,可是千算万算,没有算到日本人侵略中国。

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姐姐、姐夫竟然一点怪罪的意思都没有。

“国家有难,当兵的就应该报效疆场。我儿子是军人,上战场是他的责任,死在战场上,是他的福分。弟弟你也是有家室的人,难道弟妹舍得你去,我做母亲的就舍不得儿子去?”

姐姐的一番话,让舅甥两个大男人落了眼泪。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