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是贴蔑儿拜兴的养骆驼的驼户掌柜不理解,就是大盛魁老于世故的掌柜们也都没反应过来呢。他们光知道在召河建立加工场有重要的意义,却不会想到它的小号“协盛昌”下边的小号还会做出小鸡下鹅蛋的奇迹!仅仅两年多一点的时间,“鸿记”就像是吹气球似的迅速膨胀起来。几乎所有的驼队得以在召河驮载粮食和食油,“鸿记”粮食和食油加工场一扩再扩。员工发展到了五百多人!一些新的工业作坊跟着在召河出现,什么地毯、毛毡、木碗、鞋靴、铜匠铺等。它们之中有的是“鸿记”的买卖,大部分则是归化城里头脑灵活的商人的投资,他们都是古海的追随者。繁荣的召河吸引了更多的小商小贩,沿着归化城到大青山以北的草原一带,也纷纷在召河落脚。于是围绕召河出现了一些新的聚居点。从表面看就和村庄没什么两样,聚居点的周围也种植庄稼和蔬菜。但是居民却是不同,他们都是毡匠、毯匠、银匠、铁匠、木匠、油匠等手工艺人和他们的老板。
繁荣的召河一发而不可收,就在“鸿记”成立不久,召河还有另外两个买卖字号相继成立,一个是“裕隆泰”,一个是“昌盛泰”。前者主要从事召河周围农区的生意,后者的买卖对象则主要是归化城至巴里昆的驼队和周围群众,为他们提供粮食和生活用品。
“鸿记”所用的人除了贴蔑儿拜兴村的人,大部分都是希拉穆仁草原上的蒙古人。它的主要任务是开通归化至乌兰穆图的驼道。从此,“鸿记”活跃在归化城与百灵庙的“驼道”周围,穿行于草原戈壁,沟通内地的两条大动脉复苏了。从此一条生命线被古海牢牢掌握在自己的大手中!
更重要的是古海通过“鸿记”创造了一种新的商业投资形式;“鸿记”既是大盛魁的孙子分庄,同时它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商业企业。这就给贴蔑儿拜兴的那些跟随古海为大盛魁运送压茶机的弟兄创造了机会。那些祖祖辈辈靠饲养骆驼经营驼运的养驼户,那些手脚粗大的养驼户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已经成了财东!准确地说他们是“鸿记”的财东,笼统地说他们也是大盛魁的小号“协盛昌”的财东,那么也就是大盛魁的财东!
这都是日后的事情。当时这些想法都还是蹲踞在古海脑门后面的秘密,不止是贴蔑儿拜兴的那些驼户掌柜不知道这件事,就连大盛魁精明的掌柜全都不清楚。突然有一天大盛魁的总号掌柜们发现自己只有看着“鸿记”红火的份儿,“鸿记”的事务全都在古海手上,他们插不上手。想当初“鸿记”起家时,大盛魁总号几乎没有人支持。
现在人们才知道古海的厉害。
人们的注意力全都被驼道设施的建设吸引了。不久古海又在召河北面的阿日文开设了一个加工作坊,阿日文以加工粮食为主,这也是为了加强驼道运输的举措。驼队在这里驮载粮食食油要比在归化城来的方便不说,自己办加工厂还大大地降低了粮食和食油的价格。阿日文还兼营缸坊、油坊。“鸿记”有两盘大石磨、两盘石碾子,日加工两千余斤白面、八百余斤莜面,年加工粮食达百万斤,除了供应大盛魁自己的驼队需求,余下的还能为别的商家提供帮助。结果很快“鸿记”的买卖就像滚雪球似的越做越大,生意越来越兴隆,很快就成为了一个拥有一百多名职员的大买卖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