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昌都——那些不知不觉的美丽嬗变(3)

强巴林寺就坐落在昌都县城后山上,背靠横断山脉,面向澜沧江头。穿过繁华的昌庆街,沿一道斜坡向上,便可以看到建筑在古冰河切割形成的红壤层上的强巴林寺。

1437年,宗喀巴大师创立的格鲁派已经成为藏传佛教主流派别,他的弟子喜铙桑布来到老师年轻时预言可以兴寺弘法的昌都,在后山一块雄鹰落地式的岩岛上倡建佛寺。据说,喜饶桑布到一千户人家中去讲经化缘,该千户就欣然将自己家草场献出来修建寺庙。现在强巴林寺五大扎仓(僧院)之一的桑堆扎仓,就建在当年千户搭牦牛帐篷的地方。历时八年,寺院建成,因寺内主供强巴佛,故取名强巴林寺,是昌都地区格鲁派最大的寺院。从清朝康熙皇帝起,强巴林寺主要活佛先后连续得到历代皇帝册封。寺内至今保存着康熙五十八年皇帝颁给帕巴拉活佛的铜印,以及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祝厘寺”匾额。

由于历世活佛与中央政府关系密切,强巴林寺主要建筑保存完好。无论是气势恢弘的建筑,还是精美的唐卡和壁画,都代表了昌都地区的最高水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强巴林寺的神舞表演,“古庆”跳神素以面具狰狞逼真、动作整齐典雅、场面宏大壮观闻名,铖斧舞则以服饰整齐华丽、舞姿古朴优雅、配器简约清越著称。此外,强巴林寺独有的宗教舞蹈形式演出的昌都藏戏也在西藏自成一派。

格鲁派教规虽然以严明著称,但由于强巴林寺地处藏东商贸门户,商业意识深入人心,无论僧俗,都喜欢做生意。寺庙管理者也会将经营所得,折成酥油、糌粑、茶叶等生活必需品发放给僧人,盈余就在年终平均分配给大家。

“香积厨”与活佛向巴克珠

老玖和我进寺的时候正是晚饭时分,负责后勤的僧人正在安排晚饭,他们一律光着脚丫拧着木桶飞奔,“香积厨”里热气蒸腾。

老玖被允许进厨房参观,而女性是不允许进入的。站在门外,冲门口的喇嘛微笑,探头看看厨房里的巨型灶台和忙碌的身影,也是另一种乐趣。在厨房一旁的经堂门前,摆满了做功课的喇嘛留在外面的僧鞋,样式与工艺都非常讨人喜欢。

从厨房出来,老玖领我去拜见活佛。跟寺管会的工作人员打听,向巴克珠活佛在寺里主持工作。活佛就住在寺管会后的两层小楼上,进入一道虚掩的铁门,通过狭窄的木质楼梯上得楼去,一条同样狭窄的通道尽头开着一道门。老玖探头看了看,里面一位穿白衬衣的年轻人低声说:“活佛正在用膳,请到外面等一下。”老玖点头退出来,和我下楼,到寺院广场上等待。

大约一小时后,穿白衬衣的年轻人在楼顶上朝我们招手。老玖和我再次起身拜谒活佛。进了铁门,过道里、楼梯上等满了前来祈福的信众。他们表情虔诚,手里捧着哈达,或攥着布施的钱财。年轻人示意我们先进去。我们有些惶恐地从那些虔诚信徒身边挤过,进到那扇门,帘子后面就是活佛的会客室。

活佛是一位慈祥和善的老人。听老玖说明了我们的来意,他微笑着点头,祝我们平安。他为我们摸顶赐福的时候也一直面带微笑,嘴里默念着经文。我并不能完全理解藏传佛教摸顶赐福的意义,但老人所传达的爱心与淡定,深深地感染了我。

告别活佛出来,我天真地问老玖:“活佛为什么要摸我们的头顶?别人见他的时候都会这样吗?”

老玖解释说,摸顶并不是多么神秘的宗教仪式,更像是一种见面的礼仪,祈祷平安,祝福吉祥,跟我们平时鞠躬、握手所表达的差不多。在藏传佛教徒所修炼的密宗仪式里,只有灌顶这种说法。灌顶,在梵语里有“驱散”和“注入”的含义,有的也翻译成“授权”。在举行灌顶仪式时,要找一位具有资格的上师,设立本尊坛城,依次透过用宝瓶的甘露水、咒幔、本尊法相、铃杵及水晶等具有不同意义的法器,配合修持仪轨,驱散修行者的“所知障”和“烦恼障”,或清净身口意的罪业,同时注入智能之力,让接受灌顶的人透过不同观想,咒力加持,找到觉悟自己心性本质的诀窍,达到内在身口意、气脉明点当下净化,成为佛的身语意三门金刚。

对于老玖这番高深难懂的话,我报以无辜的笑,他顿时闭了嘴。

但从强巴林寺出来的时候,他竟然主动冲我会心一笑,那笑意多少增加了些善意与温柔。不知道,他内心深处的那个秘密,是否因此得到暂时缓解;我们接下来的旅程,是否因此变得不那么难以预料。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