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句话,构成了本篇经文的核心,它提出的两对范畴:德与惠,善与恶,值得略加分析。因为,按照经文的设想,如果国君能够按照这两对范畴提供的思路来行事,就会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这两对范畴的适用对象不是普通人,而是君主(天子或诸侯)。它们构成了君主的行动指南,可以称之为“君主之鉴”。
先说德与惠。它们具有不同的用途与指向。其中,“德”对应于上天,天命只给予有德之君。因此,如果君主要赢得上天的认同,就只有提升自己的德性;倘若能做到“以德配天”,上天就会把大命托付给君主,同时还会辅助君主完成天命。这就意味着,在君主与上天之间,有一种隐含的契约关系:上天把大命(统治天下的权力或机会)交给君主,君主在接受这个大命的同时,必须具备相应的德。德的具体内容虽然不能条分缕析地列举,但是,德的基本要求还是很明确的:对上天要有敬畏之心,要以政治受托人的身份对待政治委托人,时时刻刻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大命是上天赋予的。与“德”不同的是,“惠”对应于民。民心的向背,取决于君主是否让他们得到实际利益。民心是变化的,君主如果能够施惠于民,就能够得到民众的支持。概而言之,君主需要以德性让上天满意,需要以恩惠让民众满意。
但是,对于君主来说,德与惠并不是等质、等量的两个维度。因为,上天虽然“存在”,但它是虚拟的存在;它虽然也要享受牺牲或香烛气息,虽然也要以各种灾异警示君主,但是,上天的旨意还是需要人来解释。因此,“配天之德”虽然很重要,但是,“惠民之恩”则更为迫切,因为,民众是有行动能力的,他们的不满,可以直接威胁到君主的统治地位。而且,按照“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信条,上天对于君主的评价,还要取决于民众对于君主的评价。这就是说,如果君主施惠于民,民众对君主的评价较高,那么,上天就会尊重民众的评价,同样会对君主作出较高的评价;只要赢得了民心,也就赢得了天心。因此,施惠于民,应当视为君主的第一要务。
从这个角度来看,《尚书》就在思想上开启了一种可以称之为“恩惠政治”的政治传统。这种恩惠政治的核心特征是施惠与拥戴。只要当政者施惠于众人,众人就拥戴当政者。这样的恩惠政治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加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