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陶的这些政治见解,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所谓“一个中心”,是指君主的德性。这是美好政治的起点,也是美好政治的关键所在。政治是否上轨道,是否政通人和,主要取决于君主内在的德性修养,以及这种德性的外化、践履。因此,美好政治的第一步,在于提高君主的道德修养。君主的德性达到一定的高度之后,就能够让他的整个宗族得到感化,亲善和谐。而且,宗族之内的每个人,又可以进一步影响与他们相联系的其他人。因此,君主的德性,虽然只能被君主身边的人直接感受到,但是,君主身边的人却可以把这种德性向外部、向四夷、向天下不断地传递、扩散。这就是皋陶的政治哲学的精髓。
皋陶的政治哲学与《尧典》叙述的唐尧的政治哲学,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他们都认为,君主是政治的发动机,是政治的第一推动力,他们都把君主的“内圣”作为“外王”的依据。这样的政治哲学,构成了中国数千年来主流政治哲学的内核,一直到清朝末年,才逐渐衰歇下来。这种政治哲学衰歇的原因,是民主政治的兴起,及其所带来的新的政治观念:民众是政治的起点。在西方式的选举制度中,尤其是在“大选”中,未来的政治领袖只有迎合多数民众的价值偏好、内在需求,才可能在“大选”中胜出。因此,政治领袖的想法、愿望,就不大可能超越多数民众的想法或愿望。政治领袖的神圣性或韦伯所说的“奇理斯码”,也就失去了根基。不过,在人类文明初期,把政治秩序、文明秩序建基于政治领袖的个人魅力,并不是一个特殊的现象,而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譬如,《圣经》中的摩西,与中国的尧、舜、禹,就属于风格相似的魅力型领袖。从后来表现出来的发展、演变规律来看,这也许是神权政治时代的必然产物。
如果说,君主的德性作为“一个中心”,可以归属于实体性的政治问题,那么,与之相对应的“两个基本点”,则可以归属于程序性的政治问题。因此,在君主践履古代圣王的德性的同时,要实现美好的政治,还有待于两种程序性的方法,一是识人,二是安民。
所谓识人的方法,主要用于选拔官员。用现代的流行语言来解释,就是: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为了选拔优秀的官员,皋陶提供了九项标准,这些标准其实 也是考核官员的标准。一个理想的官员,就应当符合这九项标准。不过,颇具实践智慧的皋陶并不要求所有的官员都符合这九项标准,因为,这九项标准实际上描绘了一个政治完人的形象。退而求其次,皋陶认为,如果有人符合其中的三项,就可以出任卿大夫;如果有人符合其中的六项,就可以做诸侯。这就是说,一个人政治职位的高低,与他的道德水平的高低应当保持正比例关系。政治地位越高的人,对于他的要求也应当越严格,他的德性修养也应当越高。
皋陶图
图中的獬豸,又名独角兽,为古代传说中的异兽,能辨曲直,见人争斗就用角去顶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