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进行预期消费的同时,个人的预期消费也在中国住房制度的改革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现实经济发展中的“一枝独秀”。个人抵押贷款购房不但是预期消费中总量最大的,也是增速最快的。花未来的钱,满足今天的消费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支撑着中国扩大内需的半边天。
政府的预期消费与个人的预期消费(包括大量长期国债的预期消费)已成为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如果住房信贷能在几年之内达到美国现在的住房信贷的一半,中国现阶段的经济会连续多年保持国内生产总值10%以上的高速发展。预期消费—借贷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制度的改革
我国在金融制度上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工作,但最核心的是金融服务对象的改革。任何管理和运营方式上的改革都很重要,但最基础的是服务对象上的改革。
中国在提供住房信贷之前就开始了汽车信贷与教育信贷的改革,但此前的几十年中我国的金融机构除农村信用社之外都有一个共同和唯一的服务理念:吸收个人存款所形成的社会储蓄只能服务于政府与国有企业,而与个人的消费、生产和形成个人的财富无关。所有的贷款者必须是单位、组织而非单个的自然人,贷款只能用于投资与生产而不能用于消费。个人消费信贷,特别是住房信贷的出现才真正引起了服务对象的变革。银行的功能开始还原用私人的储蓄服务于私人的消费。这种服务对象的转化是国家改革中在土地使用权私有化之后,对个人生产资料私有化开放的同时,在私人财富积累与消费上的开放。
在世界各国的银行信贷中,私人是最主要的服务对象。银行生存的目的是发财,服务资本来源于个人,服务的对象自然就应以个人为主。目前我国银行信贷的余额中个人信贷仅占4%~6%,但几年之后会迅速发展,如果个人消费信贷能达到发达国家(如美国)的一半,中国几十年内就不用发愁扩大内需的问题了。个人消费信贷中最安全、有效、大额的是住房信贷。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恰恰为这种金融制度的改革创造了机会,也为扩大内需创造了条件,为用银行的钱预期消费形成个人财富创造了机会。
个人信誉制度的出现
当中国以计划经济中的团体生产与消费为主时,个人信誉与生活和经营行为无关;当中国以现货交易为主时,个人信誉也与市场中的交易行为无关;当中国以实物分配的方式解决住房问题时,就更不需要个人信誉的商业化了。
只有当个人的生活、生产和消费行为与个人信誉的商业化密切相关时,信誉制度才变得格外重要。个人消费信贷对个人信誉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当大多数居民尚无力完全用储蓄和当期收入支付住房消费时,当政府住房制度的改革逼迫居民不得不用自己的钱来解决生存和消费时,所有人不得不开始培养与建立个人信誉。
个人信誉制度的建立是不可能靠教育形成的,只能靠利益的吸引和强制性的条件。信誉的商业化需求则是促使信誉机制建立的必要条件。而国民素质的教育会对中国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信誉机制的建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也许并没有人会联想到房地产中的预期消费信贷会对信誉制度的建立产生作用。但实际上世界各国个人信誉制度的形成大多有赖于个人所得税的缴纳与社保和个人购房挂钩,用减免个税对个人信誉的利益保障及吸引迫使每个公民不得不建立自己的个人信誉。这种个人信誉的建立则要从孩提时的教育开始,因为每个父母都知道解决住房和社保问题不是靠父母的遗产而是靠每个人的信誉。
中国的住房信贷尚只对少数城市的居民有效,但用消费信贷解决住房问题将成为主流,因此房地产对信誉制度的建立将从对期房供给方和消费方两个方面起到促进作用。如果购房与个税减免相结合,那么个人信誉制度的建立将会迅速与每个居民都产生必然的联系和利益关系,将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公民素质的提高。利益驱动会比任何口号都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分享通胀收益的变化
当中国人大多只是将金融资产的储蓄存款和股票、债券作为唯一财富时,任何的通胀都只能给国民带来损失。因此中国经济发展中最怕的是通胀,而不是通缩。因为通胀不能给国民带来任何收益,而全部都是损失。但当土地使用权私有化和住房资产私有化时,财富的存在形式就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胀不但不再那么可怕,反而可能会给拥有住房资产的城市居民和拥有土地承包使用权的农民都带来更多的收益。从全球经济发展的普遍情况看,住房资产的增值在通胀时大于其他消费资产的增值,其收益大于其他生活成本的支出。拥有土地使用权的住房资产成为在通胀时可以分享收益的个人财产的重要部分(另外还包括古董、艺术品等有特殊用途和价值的财富)。
当中国社会发展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拥有房产时,经济宏观运行中最不希望出现的就是通缩了。当人们拥有的大量房产在通缩中成为负资产时,人们就不再有其他的消费欲望了。在负债经营的同时为没有希望的负资产还贷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在中国大部分人尚在希望用低价获得住房的同时,也有一大批已经拥有房产的人在担心自己的资产会在通缩中贬值。如果中国要想发展和稳定,必须让更多的人拥有房产,并能在通胀中分享收益。
美国的经济增长恰恰是靠房产的增值和长贷的低息。尤其是当购房行为可以获得减免个税的优惠时,政府鼓励公民更多地拥有房产,以分散通胀中的风险。这样,政府就可以用更多的宏观调控手段来防止通缩,而适当地控制通胀。